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地藏经见闻利益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法会时间:农历七月初一到二十九日,共三十天
法会地点:五台山福源寺
法会期间欢迎立牌位、求愿
法会联系方式:
道持: 13133407402
道淦: 0350-5518722
福玮: 13302318282 传真:0755-25587786 电子邮箱:dao.gan108@yahoo.com.cn
电子邮箱:133023.18282@163.com QQ:28488 2508
捐款方式:
中国农业银行繁寺县支行:
95599 8166 03054 58812
(善款集中后汇入上师帐户)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王菩萨超度祈福法会
南天眼目痛长瞑 ——缅怀法海上师
1991年冬,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碰到从江西南昌来的戒全老和尚,他问起我的师承,我答言:“主要师事法海喇嘛。”他说:“法海喇嘛,我知道的,前些天刚刚圆寂,遗体未荼毗,装缸封存。”我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闻晴天霹雳,顿感脑中麻木,半晌未能醒过神来。事后,对这消息,还是疑信参半。直到一个月后,接到杭州俞中元居士的来信告知,方晓得法海上师确于十月十三日11月18日示寂。我这才陷入了失去明师的悲凉落寞中,和法海上师相处的一幕幕,时而重现心头,总想写篇文章悼念。但自忖与上师相处的时日太短,对他的身世不甚了了,本不够资格写此类东西,故一直未能动笔。转眼到了上师圆寂一周年的忌日,上师的音容笑貌又时而浮现在眼前,终于情不自禁地提起笔,尽已所知,完成这篇文字。
记得那是1985年初,我学佛算是十一个年头了,拉拉杂杂地读了几千卷经论,亲近参访过巨赞、明真、正果、观空、海灯、清定、智敏、倪维泉、徐恒志、杨化群等一二十位善知识,坚持念佛、持咒、坐禅,自觉从理性上对佛法的大道理已无太多疑惑,唯独对禅宗明心见性和密宗即身成就佛的底蕴,尚如雾里观花。我的心思,自然便集中到这两个问题上,盼望能得到于禅、密二门有修证的明师指点。有次从常去拜访的圆彻法师那里,得知有位法海喇嘛,习红教法,辩才无碍,有神通,曾治好瘫痪病人,现在浙东某山隐修。其师定慧(有时叫定慧)老和尚,乃蜚声东南的老修行,人称罗汉,能放光,不管走到哪个庙子,都是在禅堂里端坐入定,信徒们悄悄将红包置于他膝上,他起坐后连看都不看,双袖一拂,便飘然而去,好不洒脱!可惜已于前几年圆寂。我听后便生起了拜访法海喇嘛的念头,写信向上海倪维泉居士打听,得知法海喇嘛来沪时便常住倪家,倪居士对他甚为钦敬,称他“辩才滔滔,有预见之智慧,精通汉藏显密教典,确有修持。”我于是拟长函二封,呈上见解,提出疑问,托他转呈法海喇嘛,祈请应允入山参学。喇嘛答复:“此人宿根深厚,气脉明点较好,若遇明师,必有成就。如有机缘,可来山中参学。”并用宗门的方法对我呈上的一些错谬见解给了很不好回答的反诘。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我才得便南下参访。
法海上师所住南天目山玉皇坪,在浙江临安县桂芳桥村之南。山路虽称五里,但因陡峭,爬上去得花一个多小时。快到山顶时,沿小路转过山后,眼前出现了一片约有数亩大的坪坝,辟有几块菜地,周围竹木葱茏,清泉淙淙,对面青山伸臂还抱,环境颇为清幽。这里远离村镇,平时很少有人过往,寂静得连个虫鸟鸣声都听不到,确是个参禅办道的好地方。虽然号称“千佛寺”,但并无佛殿僧房,无庄严佛像,只有三几座行将倒坍的破房,据说原是道教的庙子。上师所住的楼下,兼作库房、斋堂,地上堆放着粮米农具等杂物,靠墙只放着一张旧方桌和几个条凳,算是方丈兼客堂了。山上住有二三十名僧尼,生活相当清苦,粮米油盐,需从山下几十里外挑来,几位中青年比丘,几乎每天都下山挑东西,一些从名山大刹来参学的僧尼,一看这种寒碜景况,顶多住一宿便下山了。我倒是很想在这里多住,但因公务在身,仅上山两次,前后所住时间总共不足一月,却已得到了在别处难以得到、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东西。
法海上师当时看上去六十岁左右,中高个,尽管平时穿一套不合身的旧蓝制服,乍看来缺乏大和尚的派头,但只要稍作端详,便不难发现他相貌的庄严、风度的潇洒自然。一位杭州来的居士说:“上师活象阿弥陀佛,就是嘴巴略小了一些。”她的话提醒了我,立刻想起了一幅常见的阿弥陀佛画像,上师在微笑时,是象那个样。看他青年时代的相片,那标致、精神,见到的人莫不脱口赞叹。他头顶上还有个小肉髻,大概应算做修证程度的某种标志吧。口音是浓重的西北味,对我这个西北人来说,倍感亲切。他对我很是慈悲,当作贵客招待,嘘寒问暖,特表关注。他说:“你从北京远道而来,求法心诚,我决不负你,这次一定要让你得到正知正见。” 听了他几次讲经,请教了许多长期迷惑不清的问题,诸如明心见性、禅门三关、定慧关系,开悟与证果的关系、定慧与神通的关系、禅定与气脉修法、解冤度亡法等,都得到明晰的解答。他还用宗门接人的方式,为我直指心性,可惜我根器愚钝,未能言下顿悟,我发现上师确如倪维泉居士所言,佛法渊深,兼通汉藏,学赅诸宗,而且通中西医学、气功、武术、知晓道教内丹之秘。我从没见过象他这样宗说兼备、显密兼通而皆有修有证的人。
法海上师当时每天讲经两次,上午讲《华严》,晚上讲藏密《六成就法》,这在国内大概是仅有的。他讲经不同于许多法师之背诵古人注疏,而是针对听众的思想问题,联系自他的修行经验,并广征博引,融会教、禅、显、密,对经论作阐释发挥,与其说是讲经,无宁称为说法。讲起来活泼自如,如话家常,如数家珍,纯然从自心中流出。经言祖语、宗门公案、古德懿行,乃至诗偈民歌,信手拈来,他自己修行的故事,时而穿插,听众的心思见解,随时揭发指摘,时而嬉笑戏谑,时而威严喝斥,时而循循善诱,时而长吟高歌,时而状摹世相俗态,真是喜笑怒骂,皆成妙用,正是宗门大德的作略。那深奥的教理,经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就是那些不识字的僧俗,也能即席领解,就是象我这样专业研究宗教的知识分子,听起来也觉至为深刻。我懂得欲臻此境,殊为不易,他针对我当时对“无念”的误解执着,反复讲解《华严》中“以思惟道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理,谓执着无念而入定是痴定,从凡夫到等觉,不可能无念,越想无念越是有念,须以正念去修道,正念体上自然有离念智,我当下释然。
我发现法海上师确有在一定程度上感知他人心思和身中疾病,气脉明点的功能。他用密宗“入我我入”说解释知他心现象,说一切众生的心念都在相摄相入,众生烦恼的意念必然会加持入修行人心中,故古德强调修定者宜在远离人众的山林之地。而自心若定,则他人意念入于我心者自能了了。据说他还有以意念招摄人和用意念使人倒伏的本领,曾以此降伏过某名气功师。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对法海上师油然生起敬意,加上上山前夕见护法来迎、听讲中见上师现清净圣僧相之感应,遂决定归依,求受密法灌顶。灌顶开始,上师神情悲悯,奏铃鼓念咒加持,我只觉一股巨大的、清凉的气息从头顶贯下,顿时进入恍若忘身、一念不动的欢喜心境。灌顶时,有山中梅花提前一月开放、适供投花之需,及闻护法呼啸之瑞,上师赞叹:“机缘甚好。”看曼达盘时,占得事业成就之兆,上师释云:“你回去后,将在世间的事业和弘扬佛法的事业上获得成就,吉祥如意。”上师赐法名曰“佛日”,我理解此中寄寓着重辉佛日的期望。所受为阿奢黎灌顶,上师开许:可修习一切密法,熟悉仪轨后,可灌顶传法。临行前,上师又特别指授了亥母法等修习诀要。
我庆幸得遇明师,欢喜无量,曾诌诗数首纪此次南行,其中赞上师有“南天眼目在斯人”、“歌吟笑谑见宗风”之句,又云:
破庙残垣作道场,
青山环卫拥法王,
欣来座下聆狮吼,
如入当年鹿野堂。
千里凌寒访道来,
南天霁日放晴晖,
殷勤多谢山灵意,
早教梅花破冻开。
拼将心血济群生,
密法承传期有成,
誓愿与师融合处,
黑天拥赞起回风。①
那次听讲、问法之余,我有空便坐禅,很快便能排除杂念干扰,自觉周身气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坐毕经行,纵览那天空地阔,眼前青山如海,脚下白云滚滚,只觉心境开扩,通身轻快,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姓名,确有一种如鸟出笼的意味,使我对山林瑜伽行者的生活有了很深的向往。这自是上师加持、道场熏陶所致,下山后,一进入花花世界,那种觉受便消失了。
半年多后,我念完了十万遍百字明,得借休养之机再次进山亲近上师,求受了大手印灌顶,住了十多天,每日听讲经论,谘问法要,禅观中自觉对大手印、大圆满的见地有了切身感受,觉得法性确实如此,我等众生当体与佛无异,当念便具足三身四智,轮回、涅槃,有念、无念,从本以来等无差别。呈解于上师,一笑而已。
据亲闻上师自述,及听师兄弟和熟悉上师的人讲,法海上师的身世大略如下:青海人,俗姓拉,似出藏族,或藏汉混血,少小出家于湟中塔尔寺,为安嘉活佛弟子。大略十三四岁时随道行和尚到东南,来内地的目的,据他说是因不满于黄教僧之热衷于背经论“考状元”,而来寻求真正修行解脱之道。上过鼓山佛学院,并任过该院教师,小小年纪便登座讲经。师事慧定和尚学禅,慧师乃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印证者,为他起法名曰“妙空”、当是接云门宗,与佛源、净慧师同辈。一次在鼓山禅堂敲着木鱼唱阿弥陀佛号,忽然头触于柱,木鱼落地,霍然顿悟,时年仅十六岁,经慧定师印证,透过三关。后承师命,随侍西康贡噶呼图克图学白、红教密法,四十年代曾随贡师入贡噶山闭关有年。据黄念祖老居士讲,法海喇嘛当时在贡噶山成就拙火,可赤体御寒。在贡师所收内地僧徒中,他以开悟最好、最洒脱而又打卦灵验著称,曾译过贡师所传若干密典,至今成都有些老居士,还记得当年那位年轻潇洒的妙空和尚,至于他后来怎么成为法海喇嘛,则不得而知了。解放初出山,至上海某医院挂牌行气功治病,一时名噪沪上,排队就医者不下数万人。他说,当时只觉两目中有光射出,病人一进门,只要用目光一照,疾病便除,发功、按摩,只不过做做样子而已。这在密法是“视法”和“治病悉地”得某种成就的表现。不料医人多了,自己右手落下个震颤之症。
慧定和尚当时隐于南天目山,乃命他离沪还山。后来慧师离山赴闽,就只剩他一人住在破庙里修行,兼为附近乡民治病,至今当地人尚称他“拉医生”。我听他说,他当时的生活来源,是上海某弟子按月供养的九元钱,每月下山买一次粮油,花去六元,剩下三元,随手布施贫病,后来被施主得知,便只寄给他六元。他孤身隐居山中,一直到圆寂,足迹很少出山。“文革”中,他忽然变疯,有时在公路上打三个转身后退一步,口里唱着一首“我不要这一个呀,我爱的是那一个”的民歌,红卫兵看他疯颠,便不去革他的命,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疯话屡屡应验,目为神通者,他说那是修密法中的“疯狂行”(普颤行),任运自然,释放心中郁气,虽貌似疯颠,而内实清明。
浩劫过后,佛教重生,法海喇嘛也开始摄受众生,灌顶传法,创建道场。他的愿力很是不小:计划在所居处建成一个可容纳五千人修行的大道场,包括男、女众丛林各一处,各设禅堂、念佛堂、密宗殿、禅净密三传齐修,主要供老年退休者修持。山上交通不便,一砖一木,都比山下贵几倍,要修成这样的大道场,起码需几百万元资金,他孤身一人,缺乏得力辅弼,要成此大事,实在不堪设想。有关单位请他去住持现成的西天目禅源寺,他不肯去,他确认所居处为金刚亥母道场,将来必能兴旺。
六年之后,我才三上南天目,眼前景观,全非往昔:已修起四座木石结构的楼房,其中大殿规模宏伟,殿内佛像之庄严、壁画之精美,乃名山大刹所罕见。据说整座山已被上师买了下来,耗资已逾百万。一座巨大的毗卢主殿,料已备齐,地基已打好,只等立架上梁了,上师若再能住世一两月,这座殿堂便可落成。可惜他宏愿未了,便撒手西归,徒众也星散云飞,只剩两三位老比丘看门。目睹上师的功业,瞻礼上师的遗照,回忆上师的教诲,不禁感叹嘘唏,低回不已。我惭愧无能力继承上师的遗愿,修成他半就的道场,惭愧自己修学无成,不堪传扬上量所嗣传的禅、密二系大法,只有低吟小诗一首,表达自己沉痛的心情:
歌吟笑谑见宗风,
汉藏兼赅显密融。
梵宇半成遗愿在,
南天眼目痛长暝!
上师的徒众,后来仅常住山中者即达八十余人,多数为尼众,四方前来求受灌顶者络绎不绝,其中很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海外人士,还有几个洋博士,如我所熟识的意大利莫尼卡博士,便曾在上师处听过一个月的经,身上的病自然而愈,上师说她的病因是其结母在怀胎时受过伤,她回家问过母亲,确有其事。上师的皈依、灌顶弟子,总数大略在万人以上。
若从全国范围比较而言,法海喇嘛恐怕算不上当代一流的名僧。他的名望远小于他的实德,作为藏传佛教的传人,他既非转世活佛,又非名刹堪布;作为汉僧,他非大住持,没给自己弄到半个委员、理事之类的头衔。他虽讲说不辍而很少录音整理,他虽能文墨却不事著述,几乎没有大作传世。然而,我认为他是能真正当得起高僧的这个“高”字的难得僧宝。他在社会大变革、佛教遭劫难的时代,坚持走着历代高僧传统的路子,孤身隐居深山修持,以巧妙的智慧躲过人魔的干扰,迎来佛教的劫后重兴;他对名闻利养、是非毁誉,的确是视若浮云,后来虽然有了上百万元的信施,却悉数用以育僧修庙,自己甚至连一件象样的僧衣也没有,信徒供养他的食物果品,他立即分与僧众。他传承真正,真正接得禅宗、迦举、宁玛三系法脉,被公认为有修有证,有在藏地也少见的明显的密法成就,这在当世,可以说是有希有难得了。
法海喇嘛的高,还表现在他特有的洒脱自然上。他不改西北人的刚直质朴,有他自己的显明个性,毫不扭捏做作,言行举止都是自然任运,不按照高僧、大和尚的人格框架来调整自己,嬉笑怒骂,一如常人,而在平常中显出超脱。他不掩饰自己,既讲自己的所证,也常讲自己的过失烦恼,我曾听他说:“在贡噶山住洞时,人家都是日食两餐一餐,夜不倒单,唯独我日食三餐,晚上睡觉。”又说:“有次我在西湖边上看人钓鱼,忽来兴致,要了一副钓竿来学垂钓,有位居士劝道:你这个身份不适宜于钓鱼吧?我说:是呀。便放下了钓竿。”他公然养了一只猫,常谈论他的咪咪,企图劝咪咪吃素,结果失败。听智敏法师讲,法海上师曾对他说:“我故意示现有烦恼,以摄取烦恼众生。”是耶非耶?我无从得知,但他摄受尼众过多,却不免招来物议,有热心居士劝他把那些尼众弟子赶走,只摄受比丘僧,以维护自己高僧的清誉。他答:“她们是不是应度的众生?既然与我有缘,因仰慕我而来这里来学习,我不教导她们,推给你去教导?”用有分别心去看心无分别的人,自难免种种误解。殊不知对修无上瑜伽的人来说,轻视、诽谤女人,便犯了三昧耶戒,任运自然,正是禅宗、大手印法有证悟者的修行法则。我曾仔细观察,也向师姐妹们调查,没有发现上师在摄受尼众方面有违犯律仪的事可指摘。上师时讲谑语趣事,使尼众们轰然发笑,往往给初来的佛教徒以不大严肃的印象,上师曾向我解释说:她们终归是年轻女孩,一天若不让他们笑一笑,放松放松,心理、气脉就易出障碍。上师对尼众教管甚严,她们在山中修行相当精进,一般都有佛学院毕业的学僧所少有的切实正业见,知晓修行方法,上师一人实际上办了一所没有牌子的佛学院,培育了数百名僧才。
法海喇嘛骨子里是个地道的禅师,是个难得的明眼人,他反复强调,修行之要唯在明本心地,先须得正见,他曾教诫我:“洞山说得好:‘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有见地必有修行,真正见地必从修行中得;有修行却不见得有见地,缺乏正见,与外道无别。有相的佛、菩萨未必可****唯一可靠的是自己的本心,是佛经。”他自信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唯依自心,了无疑惑。他说:“就是佛菩萨现前,我也先得和他打打机锋。”我问:“纵得正见,多劫烦恼习气犹如暗流,可奈它何”?答云:“如观虚空浮云,起灭无从,何碍于空?”又问:“法性寂寥,师不感寂寞吗?”答云:“是希望有真正明眼人来,和他打打机锋,我输给他,可惜多年来未遇一个,只有到定中去和佛菩萨、空行母打了。”
法海上师的宝贵处,尤在于汉藏佛学之融通。近代以来,藏传佛教再度传入内地,对汉传佛教起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汉藏佛学融合,乃至吸收日本、南传佛教之长,成为中国汉传佛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地僧俗赴藏学法、回内地弘密者,至今络绎不绝,而以藏僧入内地学汉传佛法、涉足甚深者,恐怕只有法海喇嘛一个。后来他虽又转而入藏,但从他的言行看,他还是立足于汉传佛学,从两相融通处吸收藏传密法,教、禅、密、净兼宣并弘,对机施教而不轩轾汉藏显密,不象有些人那样否定汉传佛学,力图把西藏的某一教派从理、法到制度原样移植到汉地。法海上师虽着喇嘛装,传白、红教密法,却不大愿讲自己承何宗派,强调持戒学教为本,所讲为汉传的《华严经》、《起信论》、《教观纲宗》等,他的庙子用的汉传律仪和念诵仪轨,僧尼着汉传僧衣。他虽不断灌顶传法,却不侈谈密胜显劣、即身成佛。曾听他说:“大圆满成就时最后的法性穷尽显现,略当于禅宗人破重关、末后关境界。”我问:“人言此法修七日成佛,或七日必见本面,果如是否?”答云:“此法好多人修了,有的七天内看到某种光,有的能得一些定,你也可依法本修习。”又说:“现在来受灌学密者,只不过就其意乐种些善根,假名为修密法而已,实则此法非诸缘具足,闭关数载,谈何成就!”对老年求法者,他只授与往生极乐法,命净密兼修,求生莲邦,我提起密宗大德黄念祖居士现在归于净土,念佛不辍,他赞叹:“那好,很好。”他虽得宗门正传,却不轻易以宗门方法接引非器;虽大讲顿悟见性,却强调悟理;虽一法不立,事修则须渐积众善,悟了正要修,经论要看,佛要念,气脉、禅定、神通要修,福德、度生事业要修,论理虽即身成佛,当下便是,若论修证,仍须循小乘三贤四圣阶梯,一步步来。我认为若非过来人,难得如是正见。他的见地和做法,对融通汉藏、重建中华佛学,提供了值得重视、至为宝贵的范例。
我自受大手印灌顶后,工作调到了四川,应时势所需,几年来埋头笔耕,再未顾得上去看望上师。确如上师所预言,这几年我在世间的功名利禄和弘扬佛法的事业上,诸事如意,出版、发表了近二百万言的弘法文字,在学术界、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呕尽心血,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这与上师及法系的加持相关,我写出来的不少见地,实际上是依上师的指授发挥。但对上师所传的法,未能好好修习,修行有退无进,也就没好意思多打扰上师。我当然不会忘记上师,我相信上师会护念我,今年上山听师兄们讲:“上师这几年来多次向我们提起你,赞不绝口。”我的打算,是在尽快了却文字因缘后,抽身到上师那里去闭关修学,谁料我还未卸下文字包袱,上师便遽尔舍我而去,真是悔莫能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才断层多年,有具秀证的明眼善知识难得,成为今日大陆佛教最突出的问题。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培养出来的最后一批人才,都已七老八十,这几年纷纷西逝,正是:法运正呼龙象出,诸贤却自往西方。如果说,明真、观空等大德,以八十余高龄而走,也是人事代谢之自然的话,则郭元兴、法海喇嘛这样年甫七十、健壮康强的大德遽然西归,就不能令人惋惜沉痛了。法海上师走后,我还想,今后若有问题便去请教也是教禅密净兼通、有修有证、极令人尊敬的大德黄念祖居士,谁知只去请教过一次后,未及四个月,此老也含笑生西。几度打算起身去拜访的离欲老和尚,也忽然先走一步。我等众生,何以福薄如斯!缘悭如斯!障重如斯!
在此,我以自己无补于事的追悔和沉痛,贡献于青年佛子:善知识难得易失,易失难得!只要认准,就应抓紧依止,勤勤请问,把他们的正见和修证经验悉数继承下来,此乃学佛之捷径,此乃时势所急需。我见一些青年僧人,走南闯北成十年,还找不到一位可依止的师父,实则尚非天下无明师,而是自己无明眼。若以佛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即使遇佛陀再世,恐怕你也会挑出他的毛病。若放下我慢,以见人长处便去学的态度去拜师,我看不仅很多庙子里尚有明师,就是白衣居士中,也还不无具正见、有修证的人。
我既祈愿法海上师在常寂光中垂慈加被护念我等,又祈愿他和诸贤圣乘愿再来,更祝愿佛教青年尽快成才,涌现大批法门龙象,推动法运兴隆,国家昌盛,世界和平。
Universal Huatsang Monastery 国际华藏寺
Universal Huatsang Monastery 国际华藏寺
12281 BELL STREET
MISSION
B.C.
Canada
V4S 1C3
Email: hustsang@gmail.com
电话: 1-604-462-1289
传真: 1-604-462-1283
圣救度佛母新春法会
殊妙吉祥神变月 消业培福增资粮
——圣救度佛母新春法会
法会缘起:
每年的初一,便是吉祥的神变月开始。众多佛教经论中都曾提到过神变月的殊胜功德。
神变月:也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六本师、大力弘扬佛法的殊胜妙吉的佳日,在此期间(尤其是在上弦月内),每做一件善事,其功德都会比平日行相同善法所得功德增上十万倍。若您能在神变月期间精勤行善,可借此机会迅猛地消除宿业、培植福报资粮。
在神变月期若能共同修持各种善业,其功德福报更加不可思议,因为所有参与共修者均可同时获得共修的全部利益。例如:有一千人参与,每人念满十万遍,全部一千人均有圆满一亿遍的功德利益,这对一般佛子,尤其是在家居士是非常难得的。
金刚佛福上师恩准金刚弟子福玮的神变月法会倡议。
法会方式:
A.无论地域:以福源寺为中心,世界各地。
B.所有有缘:以金刚佛福上师的金刚弟子为基础,所有有缘均可参加。
C.法会时间:新年初一到二十九日,共三十天。
D.法会内容:法会期间广行身、语、意三门善业
1、身¬¬——以共力建设福源寺为主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戒律,共力建寺。
2、语——亿声共同持诵圣救度佛母之绿度母心咒。
3、意——自净其意。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增上、趋向菩提、渡生为意乐。
具体方法:
E.参加共修者,念诵绿度母心咒以1万为基数(333余/人.天),10万为圆满,多多益善。(节日闲暇,少娱乐,只要稍作努力,自也成功)。
F.为修建福源寺,以每人出资100元为基数,多种福田。为建寺渡生,添砖加瓦,出一份力,也为自已积一份福。(少一次吃喝,捐一个压岁钱,随时可办)。
G.每地、市安排二人负责:宣传法会,向更多有缘提供做功德的机会,同沐佛光;统计参加共修者名单和修诵数量(正月29日中午12时);收集建寺善款。
法会联系:道淦师,电话:0350-6593217,传真: 0350-6593037 QQ:30889 1426
A、 建寺善款集中后汇入上师帐户。
B、 法会期间欢迎立牌位、求愿,联系:福玮 13302318282 传真:0755-25587786 电子邮箱:dao.gan108@yahoo.com.cn
电子邮箱:133023.18282@163.com QQ:28488 2508
C、 特别提示:依师公将绿度母心咒辗转传人之愿,上师慈悲特别开许:只要诚意实修,无论是否皈依、灌顶,均可念诵绿度母心咒,功德相同。待机遇成熟,再行灌顶传法。
D、 希望为了自、他二利,对亲戚、朋友广而告之,以共同积功累德。
E、 共修后,福源寺将所有参加名单、各参加者的圆满数量、总圆满数量、建寺善款等资料汇总报上师,由上师率众予以圆满回向和加持。
预祝神变月共修法会成功!
愿金刚佛福上师法体安康、长久驻世、弘法自在;愿福源寺早日建成清静实修的道场;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愿参加法会的佛友们六时吉祥,功德圆满;愿一切众生迅速获得佛果。扎西德勒!
福 源 寺2 0 0 7 – 2 – 1
绿 救 度 佛 母 简 介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开示:二十一度母均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即南海观世音菩萨也。修此法者,利益甚多,功德甚大。。。。。。普望受法诸居士,存救已救人之心,抱利世利生之念。。。。。。二十一度母中之绿度母咒非念满十万遍不可。
本尊旧称多罗观自在菩萨。即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也。本尊为二十一尊度母之主尊。绿度母咒乃二十一度母之根本咒。当勤念诵,能断轮回之根。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痛苦。消除一切水火刀兵盗贼等灾难。并能增长寿命及福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命终往生极乐。诚心奉持,感应如响。其功德之广大,殊难罄述。
朝礼南海普陀山时,持诵此咒,尤易得到特殊感应。
此咒功德:除一切病苦。一切地水风空灾险。如求寿、求福、求子、求财、求权、以及一切所求,无不事事如意满愿。持咒行者,命终往生极乐。
绿度母咒(汉译音):
嗡.大列.杜大列. 杜列.所哈
此次神变月法会,金刚上师佛福慈悲恩准:没有接21度母法的弟子、没有皈依的有缘均可修诵21度母咒。观想绿度母佛像——联系当地联系人。
八聖吉祥自在祈願文簡軌
聖寧瑪班智達 麥彭仁波切 Mipham Rinpoche 親造
紐約噶瑪三乘法輪寺 (Karma Triyana Dharmachakra, KTD)
第三世巴都祖古仁波切 Bardor Tulku Rinpoche 傳法
在寧瑪巴與佐欽寺的歷史上,米滂仁波切(麥彭仁波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他是佐欽寺的堪布,他的證量與高度的智慧著作影響了整個藏傳佛教。許多人都拿他與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相提並論。米滂仁波切(也有稱為:麥彭仁波切)的著作在寧瑪巴不只是佐欽寺,連其他各派都奉為圭臬,可說是藏傳佛教的一顆明珠。
舊譯寧瑪巴大師、全知麥彭降央南迦嘉措仁波切(1846-1912),祖系屬天族(西藏一貴族種姓),父名傑﹒滾波達吉,母名穆波東渣仲羌瑪,於藏歷第十四勝生丙午年(1846),在多康河(今石渠縣內)旁的雅秋當羌地方誕生。其叔父喇嘛班瑪達吉,為他取名為麥彭嘉措。他從小佛法就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曾授記他將成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在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全知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化身。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誦三次)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以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念誦三次)
嗡
情器清淨自性任運成,
安住十方吉祥世界中,
佛陀正法一切賢聖僧,
我等頂禮祈願皆吉祥。
燃燈王佛、妙力成就佛、
慈嚴德佛、善名聖德佛、
憶念一切廣大名聞佛、
德如山王妙力吉祥佛、
念諸有情廣大吉祥佛、
事業如意勝力吉祥佛,
聞佛名號吉祥善妙增,
八大善逝佛陀我頂禮。
文殊童子、具德金剛手、
聖觀世音、怙主彌勒尊、
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
虛空藏及聖者普賢尊,
烏巴拉、杵、白蓮、龍華樹、
摩尼寶珠、月、寶劍、日輪,
善妙法幟吉祥德殊勝,
八大菩提薩埵我頂禮。
殊勝寶傘、吉祥金色魚、
如意寶瓶、悅意青蓮花、
妙音法螺、圓滿如意結、
尊勝寶幢、力自在法輪,
持妙寶幟殊勝八吉祥,
供養諸佛令彼生歡喜,
憶念婆娑麗質德增長,
八大吉祥天女我頂禮。
大梵天、大自在、遍入天、
帝釋天王及持國天王、
增長天王、龍王廣目天、
多聞天王各持寶法幟,
輪、三叉戟、短矛、金剛杵、
琵琶、長劍、寶塔、尊勝幢,
三界之中增善妙吉祥,
八大世間主者我頂禮。
我等如今所作諸事業,
一切障礙損擾盡安寂,
滿願增德如意皆成就,
吉祥善妙祈願臻圓滿。
(念誦一、三、五、七遍或愈多愈好)
嗡 阿彌 爹瓦 啥(阿彌陀佛心咒)
嗡 瑪呢 唄咩 吽(觀音菩薩心咒)
嗡 阿 吽 班渣 咕嚕 貝瑪 悉地 吽(蓮花生大士心咒)
嗡 達列 杜達列 杜列 梭哈(綠度母心咒)
噶瑪巴千諾(如來大寶法王祈請咒)
(以上五種心咒,可任選其一或各持108遍)
《迴向文》
願晝吉祥夜吉祥,三寶加被恒吉祥,護法天龍除災障,一切圓滿大吉祥。
(誦完迴向文後,若有其他善願,亦可於此祈祝迴向)
附:《八聖吉祥自在祈願文功德利益》
朝寤持誦,日求滿願。夜寤持誦,獲善夢徵。
征戰持誦,能致勝利。處事持誦,倍滿所求。
日日持誦,得財名壽。吉祥喜樂,妙善成就。
惡行障難,悉皆清淨。所願皆償,如世尊雲。
--麥彭仁波切(1846-1912)
此文造於陽火猴月初三吉祥日,是妙音喜悅金剛杵(麥彭仁波切 / 米胖仁波切 / 米龐仁波切)心海中取出之大摩尼珠鬘!
為方便繁忙的現代人修持佛法,且獲得廣大福報,特恭請巴都活佛仁波切編此殊勝的八聖吉祥自在祈願文念誦簡軌,以為廣傳,饒益眾生。每日只要不間斷地用短短的時間來念誦此簡軌,並廣行善行累積善根,必可獲諸佛菩薩護法空行之大加持,消除外內障礙災難,於現世中健康安樂,不為毒害病惱、鬼魅騷擾及病苦所困;亦能增長智慧善根,圓滿世出世間功德,命終得往生淨土善道。
莲花生上师“见解脱像”之说明
摘要
西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大岩藏师德达林巴(1646--1714)于
沙鸟塔果取出一个被尊称为“估叉东透玛”(意为:见解脱之代表物)
的“估叉”,这尊神圣无上的“莲师见解脱像”是和黄色经轴上的观音
菩萨一个名为“德谢昆杜”(汉译:大悲善逝总集)的仪轨同时被岩取
的。
以下的偈颂录自经文之(两尊见解脱像一览),它说明莲花生上师
如何制作并特别以神通力使之成为不共加持圣物。
“在进入甚深禅定之后:
莲师透过禅观力及降伏手印,驱使空行母们。因此空行母便供养莲
师天上与龙界的珠宝,阎浮河金和取自玛沙罗瓦湖的细沙。由八大尸陀
林及二十四圣地,取来之沉香檀香木,药材精华,以及圆满修法之甘露
水和天厨神馔,以这些献供而来的材料和炼制过的仙液,莲师将这些东
西以其神通自在力混合而亲手制成此‘见解脱像’。
此像如同莲师拇指般大小。在像里面,莲师装藏了七佛、‘巴拉喜
金刚(嘎啦多杰)’、文殊菩萨、师利省哈、比玛拉密扎等大成就者之
舍利子、很多大修行者之头发、法衣碎片、身体遗物及圆满成就之要素,
此外,还有莲师的红菩提、头发和精华等极具加持力的法物精髓;在此
法物装藏完成之后,莲师又将甘露及精华、种子字及心咒等法宝装入。
然后,莲师以天然的朱砂上色,并涂上保护漆,且修法加持。这时,不
可计数的持明大金刚、勇父、空行母们,在空中如云聚般的涌现,且加
持此像。最后,莲师将身体化虹光并融入此像中,安住一段时间,然后,
他从像中化现出来,再加持此像。于是此像成为不共加持圣物,为末法
众生之依怙,凡能见到、并持大士心咒、恭敬礼拜者,均能得大士慧光
加持,将诸灾障消除,增长福慧,行者必能灭障解脱,毕竟成佛。”
此像原为朱砂色,后来涂上金漆;在西藏,大多数的珍贵佛像都上
金漆,以作为供奉及尊敬之意。
莲师乃阿弥陀佛之身、观音菩萨之口、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心
所化生,无论修习何宗均可向莲师祈请,不会有任何冲突,莲师均会现
身加持行者,恒顺众生之一切善愿。万望能见者至心持诵莲师心咒切莫
亵渎。
乌金净土西北隅 红莲花茎莲胚上 无上胜妙成就者 莲师名号十方闻
空行眷属恒围绕 我愿如尊而修成 祈请降临赐加持 古鲁贝玛斯德哄
冈波巴四法
作者:卡塔仁波…
冈波巴四法是由冈波巴尊者传给我们的一套重要教法,它涵盖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基本教理,且由他的时代即已被广泛地弘扬学习。
当我们想了解某一个法时,首先要知道它的背景来源。因此,我现在大约地来谈谈冈波巴的生平事迹。
冈波巴是瑜伽士密勒日巴的大弟子,他也是噶举传承中四大八小派别的共同祖师;由于生于达波地区的关系,所以又被称为“达波仁波切”。年轻时,他是个在家居士,名索南仁千(福德宝),是那个时候最好的医生之一。
他的妻子在二十五岁时生了一场无药可治的病,卧床数月。当时她已经瘦得皮包骨,但未死去,她的眼睛眨都不眨,定定地望着他,冈波巴是一名最好的医生,但他知道要治好妻子的病是没有希望了。在她卧病很长的一段时间后,冈波巴对妻子说:“治愈已无望,但你似乎还放不下。有什么你想说的?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对于他的问题,她回答说:“我对自己的健康和财物一点都不在意,我的问题是放不下你。你相貌既好又有名气,我非常爱你,就是这点让我舍不得。”听到这样,索南仁千发下誓愿,在她死后,终生不娶,并且剃度出家,谨守二百五十三条戒律,尽其余生修行佛法。看到冈波巴发完誓后,他的妻子才安心地咽下一口气走了。
在他妻子死后,冈波巴散尽所有一切财物,进到了一间修持严谨的噶当巴寺院,每天独自从清晨修到深夜,偶尔只睡几个小时。有一晚当他在修法时,三个乞丐正好来到了他住的关房附近,他们一边生起火开始煮东西吃,同时一边谈起自己的梦想。
其中有一个说:“我真希望我是藏王,这样我就有权力给藏人自由,同时让他们远离贫困了。”
第二个乞丐说:“别说了,我才希望有一大团糌粑从天而降呢!”糌粑是用青稞粉做的,十分受藏人喜爱。这个乞丐又说:“如果每次我觉得饥饿时就掉下一团这样的东西的话,我就不必去乞讨东西吃了。”冈波巴津津有味地听著他们各自的梦想。
第三个乞丐说:“甭提国王和糌粑了!我真期望能遇见密勒日巴。他是一位已完全证悟佛性的人——而且还是即生成就呢!难道这不比掉落一团糌粑和做国王都伟大?”
当冈波巴听到密勒日巴的名字那一刹那,一种非常深厚温暖的虔诚之感自心底生起。第二天一早,他起床做了一顿非常特别的早餐,想邀请那三个乞丐与他共同享用,同时探听更多密勒日巴的事。虽然他从乞丐那里,只获得一点有关密勒日巴的讯息,知道一个称为贡塘的地方,但他还来不及吃早餐和弄清楚方向,就等不及地朝贡塘方向出发了。走了几个月,终于遇见了密勒日巴。他由密勒处学得许多法,最后成为一位与师同等证悟的人。
藉著持续的禅修和湛深的三摩地功夫,冈波巴忆起了他的无数过去生。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他是佛陀的弟子,也是一位出名的医生,那时的名字叫措杰道先努(措杰是医师的称呼)。在做为医生的那一世,他充满慈悲和爱心,努力为病者服务。他慈悲的力量是如此强,只要看病人一眼,或触摸他们身上觉得痛的地方,便能把他们医好。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时(此法保留在《三摩地王经》中),佛陀问他的弟子:“谁愿意在将来法要消失时,负起弘扬它的责任?”(就像一堆柴火将要熄灭时,必须要有人添加木柴让它继续燃烧一样)当时大家一片安静,唯有冈波巴鼓起勇气发誓要担起这个重责。
冈波巴之所以能在当生中对佛法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快速开悟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首先,他遇到了一位非常清净并且真实可靠的上师密勒日巴;其次,由于他过去生与佛陀所结的因缘,以及愿在末法的时期弘扬佛法的誓愿,因此他的愿力非常宏大;最后,当然是来自他的虔诚。
在冈波巴成就获得高度证悟后,密勒日巴要他回藏南传扬教法——密勒日巴确信他的弟子已不再须要继续修行,一切已达到完全圆满,而现在是度化他人的时候了——冈波巴就此挥别了他的上师。
冈波巴离去后,密勒日勒回到了弟子群中,他看似非常快乐,高兴得大叫:“我在山洞独居修行的整个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弟子请他详细说出目的达到是什么意思时,密勒日巴说,他曾有一梦,梦中一只黄鹤伫立在山顶,四方飞来了许多鹤聚集著;当这些鹤朝各个方向飞走时,每只鹤旁边都伴随着另外五百只鹤,使整个西藏充满了鹤群。密勒日巴说,这象徵著藉由冈波巴的无上证悟及强调清净戒律的教法,他将聚集数弟子,并坚固地将佛法——尤其是噶玛噶举传承的法教,根植于整个西藏。的确,藉著冈波巴的发心,这些教法至今依旧存在,而传承仍将持续下去。
冈波巴教法的广泛,几乎涵盖整个经、律、论以及三乘。我们现在要学的,是他的教法全集,称为“冈波巴四法”。在我详细解说前,我先约略地说明这四法。这四法是:
愿心向法 愿法循道 愿道净惑 愿惑证智
第一法说明了我们必须要舍离财物,学习善恶之分。有了善恶分别的概念后,再学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二法指出一切舍恶趋善的工作不应只及于自己本身,更应培养出所谓的菩提心(利他心),以及发心度众的愿力。它同时也说明了菩提心的利益和力量。
第三法则讲到了“法无我”,以及每一位众生本身所具足的佛性。在此冈波巴更深入说明空性,也就是智慧以及善巧。
冈波巴的第四法,更进一步说明了迷惑确实可以当下转为智慧,而仅藉著转化烦恼便能证悟此等智慧。这个法说明了我们不必做双倍功夫先净惑(烦恼)再开发智慧。烦恼的转化本身就是智慧,因此不须要做两遍工作——知道如何对治烦恼本身就是智慧。
下面我要开始详细说明每一个法。
冈波巴第一法“愿心向法”
我们刚刚说过冈波巴的第一法即是“愿心向法”。要说明此法,我们首先要观照一个事实,那就是由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心并未认知佛法的珍贵,也不辨是非善恶,因此不曾正确地跟随著佛法的方向走。
这点在祈请文里说:“由于不识善与恶、好与坏,以致我的心从不曾跟随著佛法。如今,愿我的心终能真正做到。”
一开始,我们要探讨的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追求佛法。原因可能有很多个;也许过去生中的我们,是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旁边都是修行人,尽管环境优裕,但我们不知道佛法的神圣和珍贵,完全忽视它的存在,我们仍然无法对它培养出一种恭敬、感恩的心;或者在过去生中,我们生在根本没有佛法的地方——过去世没有累积福行资粮,周遭没有佛法、没有修行者,我们没有机会与佛法结缘,更不可能有一个好的来生。在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中,不论是因为我们还未培养出对佛法的兴趣,或由于周遭的环境中没有佛法,都会令我们无法接触到法道,不知如何实修佛法;而不学这些,我们便会不断在身、口、意上造业,导致更加深陷轮回之中,无法累积善业功德带来解脱。这些都是导致我们无法由轮回中解脱的一些原因。
诸位目前的情况则与上面提到的大不相同。也许我们过去生曾与佛法结了一个小缘,以致这一世再生而为人而非恶道众生。除了获得宝贵人身外,我们在心智与身体上也没有缺陷,这些都是来自过去生累积功德的结果。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有福报能遇见明师,以及来自此等因缘的一切善德。我们四周都是高僧大德,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去了解、认知,同时珍惜这一切。它不是平白随意发生的,它是来自我们过去生曾与善业、与佛法结的缘而来的。
知道了自己的福报后,我们更要去了解善、恶业真正的修行方法——一件事情是佛法抑是恶业,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由其结果知道。简单的说,若有人传法,或自己修法,或为他人修法,其结果是善的、有益的、喜悦快乐的,就是佛法;反之,其结果若是痛苦无益的,那么它便是恶业。
谈到恶业,是什么引领我们去造恶而遭受痛苦的呢?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言语和意念的活动外,别无其他了。造恶的果报让我们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它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人,例如神明等对我们的惩罚,也不是某个外在的人对我们的诅呪——它只是一个我们自己身、口、意业力的结果。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习气是一切痛苦和问题的根源,而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要负责的——它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所造作业力的果报。
任何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业力,将来必然都会有果报,若能深记此点,将对我们十分有益。如果我们从事恶行,必然自己要去受苦;同理,如果我们从事修行善业的话,也没有人能由我们身上取走功德善业,我们将自然具足功德、福报和解脱的因缘。我们常说,一切众生——不论是人、或是其他道趣的众生,心中的期望都是一样的。他们也许身形不同、外表不同,但一切众生对获得快乐、远离痛苦都有同等的渴求——这对一切众生,甚至是畜牲、鸟类、昆虫以及人类而言,都是真实不虚的。
假设一切众生都同样期盼得到快乐,那么为何实际上他们又持续不断地在轮回中受苦呢?这是由于大家都远没有学到真正解脱法门的缘故。虽然大家都想得到快乐,但却又不停地造业——他们浑然不觉。由于业行是恶的,因此终不免要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轮回中受苦。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有一个生病的人,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从病中再度恢复健康。这个一心只想把病根除的人,找到了一样他认为会帮他把病治好的东西,但实际上这药并不对症,吃了反而会带来痛苦。然而这位病人却认为这是唯一可治愈他的药。因此不停地服用,完全无视于这只会带给他更多痛苦的事实,因此这个人不仅无法解脱痛苦,反而变得更为严重。他是在一心想摆脱疾病,却又不懂正确方法的情况下服药的。同理,我们虽想得到快乐,但并未学习正确的方法去做,以致造了许多恶业,让我们继续在轮回中流转至今。
若想扭转不断的失败和痛苦,我们必须营造身、口、意的善业,让它终能带领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我们大多数的人也许对善行、恶行的名称感到熟悉,但却未必能知道它的涵义。善行真正指的就是佛法的修行——它是将佛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种说法;反过来说,如果任何我们的所做所为均带著贪、瞋、痴、慢、疑(嫉)等烦恼的话,就是不善行了。我想说清楚的是,贪、瞋、痴、慢、疑绝非是唯一的烦恼,我们还有无法可数的种种习气,只是这五种是一般较常被提到的而已。
善或不善的问题完全依我们自己的内心的运作而定。如我曾说过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过得快乐;我们以身、口、意行做种种业行,无非是想藉著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获得快乐,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是被一种、就是被全部的烦恼所染污了。由于受到染污,我们的业行除了带来痛苦外,是不可能有快乐的结果产生的。它就是像播下有毒的植物种子一样,任何由它身上所长出来的东西——枝、叶等……,也都具有毒性,因为种子本身却是有毒之物。
修行佛法便是指清净我们的一切烦恼,这样当我们行做善业时就不会有烦恼,因为它自然会引领我们获得快乐。倘若我们播下一颗药草的种子,那么任何由它身上长出来的枝、叶等,就是药草,也都具有药性疗效;而从有毒的植物种子所长出来的东西,便都具有致命的因子了。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所谓正面的、负面的,善的、恶的等,完全都依我们的自心而定。对此了解后,再来说是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培养正确的心态,从事正当的行为与业行,这样它才能协助我们避免再造恶业,导致苦果成熟。
善业与恶业的果报不会马上成熟。我们也许做了一些善业便期望善果 ——快乐等等很快显现,或至少在今生成熟,但事实并不会这样。我们今生所遇到的一切——生活中的起落、顺逆等,都是源自过去生业力的成熟。既然这些都是我们所造的业,今生我们便要受报。我们或许会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今生我们无法获得修行的善果——快乐,那么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修行佛法、行做善业的目的,就是要在来生解脱痛苦、获得快乐。我再说一次——来生。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
你也许会再辩驳说:“如果现在行善,来生才能获得快乐和好运,那么我这样做的目的又何在?我要善报在今世即显现;我不要在今生努力积善,却让另外一个人在来生享福。”然而,在来生享福的这个人其实就是你,你所改变的只是身形而已,心识完全没变。举个例说,当你年轻时十分用功,希望将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物质享受、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等等;你念书受教育,当时念书的那个人就是后来成为教授、老师的这个人——同样的心、同样识流、同一个心的延续。同理,若我们现在努力修行,便会有一个好的来生。
问答录六
问:我们如何肯定冈波巴能圆满他对释迦佛的誓愿?我不知是否由于他的深切发心,或确实是什么让它得以圆满?
答:基本上,冈波巴圆满他对释迦佛的誓愿的方法,就是弘扬大手印教法,这与佛在传授《三摩地王经》时所说的有很大关联。而它之所以能圆满,是由于冈波巴的坚定愿力,也就是希望能达此目标的祈求——当然,再加上佛陀的加持;此外,还有冈波巴出离轮回的心。冈波巴在许多方面都视他的妻子为自己的良师,她为他打开了双眼,不再执于轮回的一切,这些因素都为他带来了修行的证果。西藏不是个人口稠密的地方,然而冈波巴却在弘法期间收了五万一千六百名弟子。在西藏,像这样的上师,旁边从来不曾有这么多的群众结集;但这并非冈波巴拥有像国王般的威权能聚集他的子民,它只是一个代表圆满纯净发心和诸佛加持的表徵。
问:在如何坚定利他发心(菩提心)的方面,是否可请您给我们一点意见?它好像不只是我们必须反覆提醒自己的念头而已,就像我们做什么都要想:“我要为利益他人而做些事。”那好像不是很正确。可是我又不是很清楚知道心要如何运作,才能持续不断提醒自己一切以利他为上的发心?
答:实际上这是一个心法,除了对佛法有些了解外,还要做许多修心方面的功夫。一旦我们有了了解后,疑惑便自然消除;而我们也会藉著积极地培养了解以及愿力,努力不懈。但只要我们有疑惑——当我们不是很肯定时,疑惑便会让我们的愿心消退、修行意愿减弱等等。就像我们做任何运动训练身体一样,要培养一个圆满不变的愿力是一种修心的功夫。在刚开始时,我们的身体也许不像老师那么富有弹性,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动后,我们也会变得非常有弹性,几乎超出我们一开始的想像之外;能让身体变得柔软的,就是持续地练习——对修心来说也是一样。当我们在佛法上越有修行,培养出更深的了解后,我们便越能把心修好。愿力、定力和无惑,帮助我们对佛法保持清净的悟力、思考和虔诚。但在达到这种目标前,我们必须努力精进修行。
问:我们所行做的善业是否可抵消恶行或恶业?或者它们是两个完全分开的东西?
答:这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端看我们行做善业时的发心如何。假如你做这些事的动机和目的只是要求来生更好,求取将来的成就、好运和福报的话,那么我们所做的善业便无法抵销(通常我们用“清净”这个名词)过去的恶业。善行依我们的发心,将来会带给我们福报。现在假设我们行做同样的善业,但依不同的思考过程,例如,当我们念仪轨或做任何修行时观想:“我修行的目的,是要清净无始劫以来的过去在所累积障碍恶业,以证得圆满觉悟的心。”以这样的发心,我们的善行便能消除过去所累积的恶业。
大家都知道,有许多行者在当生即证悟所成就,这正证明了我们也能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目标,精进修行,清净过去的恶业,累积未来的功德,获得即生成就证觉。这完全是一个精神上的修行问题。
问:仅藉著观想利益他人能累积功德吗?它与实际上真正去做的利他工作是否有同等的功德和善业?我不太知道这中间的分别在哪里?我只是在想,它们是否累积同样的善业?
答:我们的心是这样的,假设我们观想发愿去利益众生,这种观想的利益比身体实际上去做的还要大——整个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大乘的见地指出,修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解脱一切众生。首先,由于修行不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因此,我们便摆脱了自私的想法;其次,我们不将任何所累积的功德据为己有,愿将它与一切众生分享。以这种宽广无私的功德,以及愿将它回向众生解脱的意愿,使得其间产生的利益,远较我们以真实财物去布施所累积的功德还大。这是藉由我们的心力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与大乘的利他发心是相契合的。
问:这样它更能利益众生吗?
答:是的。对于它能利益众生的原因,我在另一个“大手印”的研修课中讨论“一味”与“离戏”瑜伽时,有更详尽的开示。
问:您提到了一个我想问的问题。基本上,我的问题是由基督教的信仰而起的——它说,若你现在做好,以后你就会得到回报上天堂。我有一点惊讶的是,它与佛教的教义几乎一样;当你种下一颗种子时,便能看到树木成长茁壮,结出果实;在今生,我常能看到善行结出善果,而恶行结出恶果。可是当您提到利他的愿力可累积功德时,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为什么那样还不够?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为来生而修?为利益众生而修不够吗?这好像有点为了想得到开悟而执著要获得什么一样。
答:我很高兴你有那样的想法。我可以了解那样的想法,它完全是一种大乘的发心;只是你没有依这次的开示课程渐次前进,而是直接跳过,进入你所知道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讲到了冈波巴第一法,但是前几个问题可能都已经跳到第三法了;我们必须一步一步来。我了解你对法教精义的探索心,但大乘法门有一点像是小乘与金刚乘之间的基础。大乘严格的利他教义,完全是在教授无私忘我、无视本身福祉的教法;这些观念非常吸引人,但我们在心理上是否已做好准备则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我们必须由小乘开始训练进入大乘,而依大乘进入金刚乘。
昨天我们才谈到小乘的法,它是初级法门,就像我们由字母开始学起一样。当我们在学字母时常会说:“我才不认为一定非要学字母不可,我只是想学会写和读而已。”若能直接学会读和写就太令人称心了,但事实是不可能的。要培养大乘完全利他无私的见地,事实上我们必须先学会关怀自己。这是一个小乘的见解,它让我们由自身的体验中了解到痛苦的难受以及解脱的重要;在大乘中,我们并没有舍弃这种想法,我们保有这种见地,但除此外,我们也了解到为他人解除这种痛苦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无私地为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以此发心,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真正利他的愿力——完全无视于自己的利益,也不求来生的福祉。这是一种非常美善的大乘发心,但这必须由小乘的发心开始做起。
虽然我对基督教的了解很有限,但在这个基点上,尤其是当我们谈到善、恶行时,其中似乎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善行产生好的人生,而恶行则产生坏的。同时,依照别人所告诉我的,我感觉这两者中有共同点,但它们也有相异之处。我也许听错了,但这是我由基督教的教士处所得到的讯息,那就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如果我们做善业便有较好的一切,但旁边有一位高于我们之上的神在审判我们;若我们做恶,那么这位无上的神也会惩罚我们,让我们痛苦,甚至下地狱。但若依佛教的教义来说,并没有什么人来审判我们——没有一位高高在上的神、没有一位离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人在审判、奖赏或惩罚我们。不管好的、坏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它成熟时,我们便会受到善或恶的果报。而这好像便是二者之间的相异点了。
问:您曾谈到我们的烦恼。我不知恐惧是属于它里面的哪一项?而您又如何建议我们去应对它?
答:“我执”是所有恐惧——每一种形态的恐惧之因。我们想护卫自我,却也常害怕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自己所要。不断恐惧失去这种保护或遭受种种挫折等,都是源于对自我以及由它而起的一种我慢的执著。你应该知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根器,应用各种法门来消除不同层次的我执;在小乘与大乘中,其对治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做为一个初机者,我们由小乘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对诸法的有限了解中来做;我们只要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即可,同时在了解后,我们要更加努力行善。舍恶行善后,我们有自信不再造恶因、结恶果,也由此消除了对它的恐惧,这是小乘层次的发心与修行。
在大乘中,当行者对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时,自然会对空性有更深刻的领悟。我们在世间所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只是一种心的迷惑表现,其间并无一丝真实性——我们所体验到的一切全无真实可言。有了那种程度的了解,知道一切都是一种迷惑之境后,我们便不再害怕遭遇挫折,因为害怕的感觉本身也是一种心的迷惑。恐惧本身并无任何实性。
这与我们在梦中感到的害怕是一样的。倘若我们梦见被一只凶猛的老虎在后面追赶,当我们了解到那不是一只真的老虎,而是一个梦后,恐惧感便马上消失了。就空性的本质来说,了悟到其一切非真时,便是在此层次上对治恐惧的一个方法。
每个人都要知道,我们的心境应随时保持在一个可以应对任何事情的状态中,这表示我们每天都要随时准备处理有关家庭和工作等等的问题。问题上来时,我们马上就要有所行动,而非夸大它,将事态想得很严重,让自己产生恐惧、期待和疑虑的心理,这样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恐惧而已。
问:我对您在开示开始时所说的东西有一个问题。当冈波巴要离去开始弘法时,密勒日巴很高兴,确定他会做得很成功——至少有部分一定会做得很好,因为他受过了出家戒,而这部分似乎是很重要的。对于像有夫妻生活的我们,它代表什么意义?请问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尤其对已婚的学生而言?
答:以冈波巴的例子来看,密勒日巴之所以高兴,并非特别因为他是出家人的关系。密勒日巴所欢喜的,是他们两人过去生的因缘,以及冈波巴的誓戒严谨坚定——这些才是让密勒日巴感到喜悦最主要的原因。依照这个故事,冈波巴曾经是佛陀座下的弟子;当佛陀在开示《三摩地王经》时,他曾在佛陀前起誓,愿担起广传佛法的重任,尤其是在末法时期传布殊胜的金刚乘教法,而他的确也履行了这个因缘和愿力。刚开始时,他并不是个独身者,他是位在家人,答应即将死去的妻子从此舍弃凡俗生活,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决心和誓愿看出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也因此而利益度化了无数众生。由于此等过去的因缘,人终获大悟,这才是密勒日巴心中所感到高兴的。密勒日巴一点都没有强调要保持独身;因为他自己也非一位独身者,而他的上师玛尔巴也是一位在家人。
在此主题上,我同时也要清楚地说明一点。你们很多人把在家居士(或在家行者)以及独身的僧伽加以区分。在家居士有家室、家庭,但同时也修行;属于出家众的和尚和尼师曾受过独身戒,因此没有家庭、配偶和儿女。这两者所修的一样,唯一的差别,仅在于其所拥有的时间——在家人必须养活照顾家庭,因此无法像和尚或尼师那么多时间投入修行。在西藏,我们两种型态的修行人都有,也有许多在家人和独身的行者达到开悟成就的境界;因此,就证悟的种子和潜能来说,两者之间并无真正的分别。
问:那么您的意思是有夫妻生活也不会妨害到人的开悟啰?但似乎不管在东、西方或任何一个派别都这么说:如果我们抑制夫妻生活,便能得到什么——储存命气使用在修行上,而非漏失在夫妻的性生活上。这是真的吗?
答:事实上,是有这样的法门可以利用夫妻生活的气能做为快速唤醒心性的工具,但这要看行者的程度有多高。如果他们已经进入高阶的修行,男女双方便可使用这种方法达到快速开悟;但对于初机者而言,这种可能性都仅止于文字和观念上的表达而已。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鸟用两只翅膀飞翔,知道鸟可藉著扑打双翅飞翔,但如果我们也想如法炮制,张开双臂由高处跳下的话,很明显的,必死无疑——这就像那样,想在法道上学习利用夫妻的性关系来修行的话,行者必须是已具备高度证量的人,否则要利用它成就是没有可能的。
(问答录六完)
冈波巴第二法“愿法循道”
冈波巴第一法谈到了我们刚开始要进入法道时必须具备的东西。若对因果以及善有善报(功德福报)、恶有恶报(痛苦挫折)的概念没有稍为了解的话,便无法发心修行佛法;对此不懂的话,便没有理由将佛法应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对这些有所概念后,我们才能发心和培养出兴趣,修行佛法。
进入冈波巴第二法,也就是“愿法循道”后,我们下面要建立一个“轮回是苦”的观念。当我们对于善恶业有所了解后,便能培养兴趣,真正实用佛法;可是若我们不懂如何正确去应用它的话,便无法将法置于正道上。
下一个步骤,与我曾就自己本身必须实修的部分所做的开示,并无差异。正如前面已说过的,我们自己要累积功德(修行);以修行或对治法门来说,第一与第二法中并无差别。在第二法中,有所不同的是发心、观念和心态。
在冈波巴第一法中所谈到的是非常普通程度、普通才智的东西,其方法仅是应用佛法——尤其在舍恶行善方面。这们,我们在今天,特别是来生,才不会再产生痛苦和逆缘;这种心态非常像囚犯想由狱中逃脱获得自由一样。在这个下面的阶段,我们了解到,囚犯的例子不只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身上,事实上,一切众生的处境也都相同。导致大家身处痛苦状态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自心迷惑之境——不知道解脱自己的正确方法;虽然一切众生都希望获得解脱、远离痛苦,但人道自认能使人得到自由的,其实都是一些造作更多身、口、意恶业的方法。这些不仅产生,而且更加强了一切众生痛苦地在轮回中无尽流转的习气,以及身、口、意业的烦恼。他们不仅只有一百年,或一千年,或甚至一百万年,而是无尽劫地在轮回中痛苦地流转——除非大家知道正确的法门对治。
当我们看见一切众生因为无明迷惑而导致不断轮回时,便会对自身的解脱不再那么在意,从而生出其他受苦的众生更为重要的想法,因此我们将修法的功德回向成为他人的福祉,而非自己的解脱。发心改变了,但修法不变——我们继续同样的法门。
如此,一项自身解脱的工作,便深深地带着一分对众生的慈悲和爱心。没有这分爱心,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进入利他和解脱众生的修行。我们应对一切众生生出爱心,一如母亲爱她的儿女一样,这样我们才能坚定发愿,誓将由于心智不明导致毫无目标地在轮回中流转受苦的儿女,带离此境。这种爱的力量将更让我们坚定修行,发出更强的度生愿力,且在行者身上滋长培养出许多功德,例如,精进、修行,以及坚毅、宽容。
此生不求好的福报,来生不求生在福贵人家,一心只为解脱众生而修行,便是在第二个阶段中最正确的心态,而这也是“愿法循道”的意义所在。当我说我们要完全想到他人而不考虑自己今生或来世的福祉时,你也许会想:“那我怎么样?我的烦恼怎么办?”通常当我们为一切众生而修且愿力坚定、发心无私时,并不须要特别在自己身上做什么,便能消除许多烦恼障。因为当我们愿意为他人完全奉献时,便能超越那种我执的感觉,便会舍弃那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当舍弃我执时,有许多人会害怕那些我们所觉受的东西也会一并消失不见。我前面曾说过,恐惧是源于自己本身一种自以为是的执著,总是害怕失掉自己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诸多不遂。当我们对自己不再在意时,恐惧感便无从生起了;当我们尽心发愿度化无尽众生时,便不会再害怕无法做到,其中意义在于培养发展一个菩萨的勇气。
慈悲的力量和无私的发心也可以消除另外一种最主要的烦恼障——妒嫉。为了了解它是否真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妒嫉的生成之因。我们常会羡慕别人的成就、财富,甚至他们的健康。若我们本身无法获得此种福报时,便会开始妒嫉别人;反之,若我们能不管自己的功名财富而一心祈望别人成就拥有财富时,便能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妒嫉了。这是一个培养利他与慈悲的简易方法,也是此法在第二阶段中最基本的一个部分。
若我们能培养出无私的利他发心时,慈悲便自然增长。当我们真正的慈心生起时,悲心也会跟着来。这就是像为水流做一个排水系统一样,一旦管子做好后,水便会自然地随管线流动。慈爱一切众生就是表示希望带给众生全然的快乐,而由于这样,一股慈悲心自会在我们心底生起,希望将他们带离痛苦;在培养慈心后,悲心自会随着生起。开展慈悲的利益可消除瞋(或更深一层的“恨”)的烦恼。人若有瞋念或恨意,便会想伤害或毁灭别人;而慈悲则完全与此相反,它正是要解脱他人的痛苦烦恼。
当我们心中容不下伤害别人的想法时,便会真心想带他们离开痛苦,这样子的慈悲心是正确的。
通常,让我们产生瞋念的就是分别的想法——尤其是自他的分别。更广泛地来说,就是一群人与另外一群人——我的团体与他的团体的分别;我们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自己家庭与他人的家庭等等之间起分别。有这样的分别后,我们便无法生出真正的慈悲心。一旦人有分别心后,便会爱那些他认为属于自己的人,不爱那些被归类为别人的人——而且对他们生瞋意或不友善的态度。可是如果我们的慈悲心公正不偏倚的话,那么这表示每一个人都对我们同等重要,其中没有自、他或我的、他的等感觉,这样,我们便可以将烦恼中最强的瞋障消除。
行者基于一种利他的心愿,对一切众生生出无分别的慈悲心而发誓愿,这就是所谓的 “菩萨戒”。此戒要在上师面前领受,若无上师话,要在圣坛面前起誓领受;如果曾领受这样戒律,同时己身依循菩萨的作为而行的话,便可称为追循菩萨道。要说明它的意义,我们来看看菩萨的藏文“蒋丘森巴”——我们要正式受戒、发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才能成为菩萨。
“蒋丘”意即开悟或觉醒的心。开悟是就解脱一切众生的愿力而言的,此愿不仅希望带给众生暂时性的安乐和自由,也希望他们都能圆满开悟。
“森”的意思是“心”,因此,“蒋丘森”便指能带来究竟解脱的心。最后是结尾的“巴”,翻译出来便是“勇猛”或“勇士”,代表菩萨是非常勇猛的人。而他们之所以也被称为勇士,是因他们不仅寻求自身的解脱,也同时朝著解脱一切无边众生目标行去。由于这样的目标是无限的,想要解脱所这些无边众生的想法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一定要;一个柔弱的人是不可能生出这样的心的,因此菩萨不仅是一个勇气十足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勇士——一位战胜三种顽敌的勇士。过去没有一位英雄曾真正打败过这三种敌人——在世间法上,他们也许十分勇猛,但就是不曾征服过这三种敌人。
第一个我们受戒遵循菩萨道要打败的敌人,就是自私的心态。过去我们总想到自己要得到快乐,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产生许多烦恼——一心希望快乐,却又从没真正得到过。为了打败自私(我执),我们首先要消除自以为是的无明。这是由于它执持有一个具体实存的“我”的缘故,所以我们以般若智慧取代此等无明。这是第一个胜仗。
第二个胜仗是以真诚无私的爱心,征服妒嫉或贪著的习气。
第三个胜仗则是以慈悲征服瞋恨的烦恼。
这些是三种最顽强的烦恼。若能征服这三者,便堪称为勇士——不仅是勇士,而且是非常勇猛的勇士。他能不断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带领大家到达解脱之境。因此,能这样做便是一位菩萨——一个遵循菩萨道,具足勇气与勇士胸怀的人。
受完菩萨戒后,我们所修的每一个法,不论大小,都会产生功德。而非常小或简单的法都令我们获得功德的,便是我们的发心,以及菩萨戒的誓言。尽管修行绝对能让我们累积功德,但初机者在道上仍自然会有各种烦恼产生;烦恼障也许不会马上就完全根除,但它们也不会像我们踏上法道之前那般干扰我们了。受过菩萨戒的行者,不仅习气慢慢减弱,烦恼障也无法摧毁我们已经累积的功德;纵使有烦恼生起,以前修行(不管多小)所累积的功德,也依旧继续增长——这些就是接受菩萨戒的明显功德和利益。
之前,我曾讲到行善背后的两种动机:一是希望做善事能得到福报,来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例如天道等;另一则是行善或修行而唯求回向一切众生究竟解脱——一切完全依发心而定。若我们是采取第一种发心,则不论我们有没有受菩萨戒都无关紧要;若我们修行只求个人福报,肯定是会累积某些功德,但由于这只为一个自私的目的,因此这些功德不会增长或开展。此外,做为凡夫的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都会生起无数像瞋恨、妒嫉或我慢等的烦恼;当我们的烦恼心,尤其是瞋念生起的那一刻,任何过去我们只为私益而修所累积的功德便会完全毁掉——这是多么脆弱的东西!但若我们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的话,那么我们的烦恼便无法摧毁自己过去所累积的功德;它不仅不会被摧毁,还会继续像播下去的种子成长一样。一颗种子若下种,便会开始长大;但种子不知放在何处,从没有下种的话,便根本不可能生长——这就是为己和利他两个目标的相异处。
在讨论到菩萨的爱和慈悲的观念时,你或许会想: “只有非常稀少的人才可能有那种发心——也许只有西藏的修行人吧!我们生长的环境大不相同,不可能有这种发心的。”请不要低估了你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修行障碍。我们常认为别人可以做某些事,而我们自己则无此才能、力量或勇气可以做到——这对自己是一种低估。缺乏自信是开悟成佛最大的障碍。
我们都有相同的能力学习生出爱和慈悲,以及一个希望能解脱他人的无私愿望。能马上就爱我们的家庭和儿女,是一件完全正常的事——我们希望他们快乐,讨厌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受苦或发生问题。如果我们能扩展那种情感的话,那么有时我们也会对自己的国家有诸如此种爱和紧密结合的感觉,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所有的同胞都很兴顺、安乐、健康,无任何痛苦或饥饿之事——这是所谓无私利他的发心。不过,相异之处在于我们并非一视同仁,并非同等普及于一切众生;公正无私代表可以放开“我的家庭”、“我的同胞”等的那种心态,而渐渐培养出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能力,这是一个拓展无私利人发心的过程。开展利他的心,并不表示我们对帮助别人这事表现得太天真或不切实际,而是将希望自己获得快乐的心态扩展到当别人感到快乐时,我们也一样随喜;而当别人遭遇不顺中痛苦时,我们去关心他们也是件很重要的事——这就是所谓利他的心。若我们不低估自己的话,那么利他的心可以培养勇气与自信。
在追循菩萨道的修行,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愿利益一切众生,无分种族、国家、家族、财富等的纯净发心;而我们实际上能利益他人的,是依自己内在的能力而定——我们应在能力范围内做最大的供养,但不应超出自己的的能力。利益众生代表在身体、精神和语言上毫无条件地帮助他们。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消除他们的痛苦、或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就算我们仅能在众多问题中帮忙解决一项,也是非常具菩萨特质的一种行为。在行善后,我们要将此善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利益和究竟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许会问:“若我一直利益众生,想办法解除他们的困难和痛苦的话,那我怎么办?由于我一直为别人而做,他们会占我的便宜吗?”自己能力的限度是我们要评估的,我曾说过我们不应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不过,事实上,真心地利益他人,就像自己照镜子一样:若我们对着镜子微笑,镜里的影像也会跟着笑;若我们做鬼脸,它也会跟着做鬼脸。我们给的越多,所得到的也越多;我们对别人越慈悲,他们也越会以爱和慈悲对待我们——那就是施与受。因此,如果我们能真心地去利益他人的话,便不须要担心自己。一切众生——包括人,都喜欢有慈悲爱心、欢喜关心照顾他人、个性温柔的人。大家对拥有这些功德特质的人,都会以真诚相待。
若以勇猛的觉悟之心修行佛法以解脱一切众生时,我们可以获得自、他圆满两种善果。由于我们不断度化他们,才能圆满解脱他们;而藉著清净的心,我们的烦恼障也曾跟着净除,圆满自己。虽然我们不作意去圆满自己,但它还是会自自然然地成熟。
在我们的经验中,也许曾经遇过这样的的人——慈悲、和蔼、温柔、关心他人,跟任何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相处得很好;而每一个了解他有这种特质的人,也都很喜欢与他做朋友。但也有一种人,从一地搬到另外一地、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换过一群又一群的朋友,不管他到哪里,总无法与周遭的人、事相处,这其中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这样的人通常很自私,我执很强,总是想到自己而已;他们心中没有爱与慈悲,也不关心别人、想想别人的需要;他们过分保护自己,就像一只乌龟,听到声音时,就害怕得把头缩进去。不具慈悲与爱心,也不温善的人,不论他们长得多好看迷人,到哪里都会给大家添麻烦。因此,不管在家里、团体或社会中,我们基本的心态都扮演著一个非常重要脚色。它值得我再重述一遍,那就是,要做一个真正具足爱与慈悲——又称为证悟的心,也就是菩提心的人。做为一个行者,在每日的生活中培养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
慈悲与爱的重要性是很清楚的,我们也都曾由亲朋好友身上体验到。噶举传承的祖师在开示说法时也讲过,一个真正发出菩提心的人,是世界的宝——每个人都喜欢他。他们一再重复地强调培养菩提心的重要。这些噶举成就者之所以如此强调是有其原因和目的的,那就是这些功德与特质在法道上是最根本且不可少的。
有一个密勒日巴的生平故事与此有关。有一次,一个猎人在追逐一只鹿,鹿和猎狗却都跑去山洞里,坐在密勒日巴旁边——当时他正在禅定;鹿和狗坐在密勒日巴两旁,把头靠在他的膝盖上。猎人很生气,因为人觉得密勒日巴教坏了他的猎狗,也把他快猎到的鹿占去了。他在愤怒中向密勒日巴射了许多箭,而密勒日巴仍很平静地在洞中打坐。
事实上,动物跑向密勒日巴请求保护,正是他慈悲圆满的表徵,而这也代表他在这方面的修证圆满。因为箭无法伤他,反而折回了猎人处;猎人射了更多箭,但全部反折回来——最后他只好放弃。这是一个菩提心圆满的证明。
不过,不要让自己对菩萨提心的想法太过兴奋。我们做为一个学生和行者的责任,就是去了解菩提心的珍贵,但在此了解中,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知道要平等度化一切众生的愿力中,我们不要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就是要抛弃自己的家庭、朋友等;我们仍要担负起对家庭、工作等既有的责任,尽量像平常一样地帮助他们 ——包括物质上的供应。然后以我们的观点来看(我曾说过,一切都是心境的投影),我们需要一个愿意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
当我们要培养菩萨行的能力时,不应马上就跑出去向大家说:“我要度尽一切众生!”因为我们现在也许还未有那种能力。我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最主要是要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这样子修行才会有效益。我们必须朝著最终的目标渐次行进——这与马拉松选手相似,因为他们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能跑上这么长的路途;如果我们想去试试,有可能在跑一半之前就垮掉了。对法道而言,这表示我们要配合自己个人的能力。我们也许绝对无法参加马拉松百里竞赛,但还可以走一点距离——即使我们用走的,最后也会抵达目的地——最主要的概念是,我们要依自己实际能力以菩萨愿力做去。
问答录七
问:我修行佛法时缺乏信心,觉得气馁,可如何做?
答: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于低估了自己,或看轻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只要你老是习惯看轻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或低估自己本身的素质,便无法修行开悟,度化众生;我之前说过,这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当这种洩气的念头或信心不足的情况上来时,你一定要仔细地反省。首先要想,够幸运了!我们不是生在下三道,例如像动物——我们生而为人。在人间的世界,有很多地方,人一生下来便马上下要受饥贫的苦,也无法受教育;在美国这里——世界上最开发的国家之一,人生在此,教育普及,也没有像其他国家有饥荒的情况,这是第二个要珍惜的福报。
另外一件我们要清楚的事是,我们有能力去爱我们亲近的人——儿女、配偶、朋友等等,我们有很强的力量去爱、去关怀他们。这表示之前我所说在佛教里最基本的东西——爱与慈悲,人人都已具足;我们还未认知的,只是一种对一切众生公正无私的爱而已。我们只是还未认清这点,否则,我们不是一直有爱吗?对自己本身的能力有所了解后,我们便不须要去低估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对于开悟成佛有百分之百的潜能——这就是一种培养自信的方法。
此外,我们也有可能会遇到问题或面临本身弱点的时候——同样,我们也不必丧气。有时我们会认清自己的弱点,但由于我们低估了自身的能力,以致无法对它有所作为;我们明知道这些弱点,却由于自认没有能力做到而无法舍掉它;在这种无力中,我们失掉了做事的勇气而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弱点的阴影里。由于我们太习惯看轻、贬低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舍弃自己本身对于弱点和习气的心态。基于这点,我们不要正冲着它。假若我们试着在心量上去面对自己的弱点一次,但不执著这种弱点的感觉时,便能真正克服这种无力感了。想些办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比实际上去做时困难多了。(问答录七完)
问答录八(师问生)
师:冈波巴的第一和第二法中都说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性,但二者之间最主要的相异点在哪里?
生:不同点在于第二法中我们要为一切众生而修,而在“愿心向法”的第一法中则只谈到自己的修行,没有一定要为众生而修。
师:非常正确。说到利益或度化众生,我们要如何开始?用什么方法渐进而行,达到目标?
生:您曾说过要发证悟的心(菩提心),爱悯慈悲一切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师:是的,第一与第二点之间的差异就是一种爱和慈悲的感觉。有没有人能说明爱与慈悲是什么?
生:慈爱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而慈悲则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此能力?我们是否有那种能力?
生:对于我来说,它并非始终一致的。有时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更多时候只是我想或者我希望能有那种真实的感觉而已;而有真实感觉的时候,并不如我希望它是真实的次数那样多。
师:甚至在我们知道要修佛法前,我们便已经有一种爱和慈悲的感觉了。只要细察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爱这些身边亲近的人——儿女、配偶等,便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有能力去爱,而这也是我之所以说诸位都有能力和潜能发出纯净的爱和慈悲的原因了。我们一直都有这种功德,只是它并未被平等地普及于一切众生,而这似乎是认识佛法与不识佛法间的差别。
师:“蒋丘森巴”或菩萨是什么意思?
生:菩萨是一位发愿度化众生的人。
师:是的,很正确。让这样一个人发下誓言要利益度化一切众生的,就是他对众生强烈的爱和慈悲心,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就是菩萨行的根源。但纵使我们发了誓愿,却仍无法做到利生的工作时,那么这又有何利益可言?
生:纵使我们还未能真正地去利益任何人,但誓戒就是表示我们要努力朝向有一天终能度化他们的目标走去——就算我们现在还不能马上就做到。
师:是的,这很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一样,但它并不表示你的孩子明天就能马上毕业,这须要花一点时间;但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未来成为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发下誓戒就跟送孩子到学校东西一样。
师:当我们在度化众生时,我们什么也没为自己做,这会怎样?
生:像爱我们家人般地去爱每一个人,我们会越来越富有和自在。我们无分别地去爱每一个人,就是我们所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师:十分正确。当我们为他人的福祉做得越多时,收获也越大;而若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时,便似乎只会碰到挫折和失败而已。真正的情形是这样的,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会帮助我们,你还想问什么吗?
生:我们最难缠的敌人是什么?
师: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难缠也最具破坏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瞋、痴等三毒。通常我们不会把它当成自己的敌人,我们认为外来的人才是敌人,但他们事实上并不能伤害我们太多——他们所能做的最坏的事就是杀掉我们、消灭我们此生的生命,可是他们对我们来生的生命则一点都无可奈何。因此,这些我们视为仇敌的众生,与先前我们提到的三毒相比,显然逊色许多;而且贪、瞋、痴三毒的烦恼不仅在此生作障干扰我们而已,它们还会继续伴随我们到来生以及未来无数生,直到我们达到开悟成佛为止。而这就是这些习气之所以被称为我们最大敌人的原因所在。
我们确实有此种烦恼障。对于导致我们执著某事的贪而言,其最强的执著就是执持有一个“我”。任何看似迷人、有吸引力、赏心悦目的东西,我们都会对经起贪执;我们不仅被它吸引,也会强烈地想占有——我们认为它是“我的”。然而,会让我们变成这样,最主要就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存在——这样,我们对自己所喜欢或受到诱惑的东西,便会生起强烈的攀缘心。
无法得到每一样在我们心中期盼或喜爱的东西,是轮回的一个特质。由于我们无法事事圆满,第二种烦恼——瞋,便开始生起。整个贪和瞋的习气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执持有“我”——对自我执著的关系;不明白“我”之不实存,也不了解贪、瞋对于自他的毁坏性,便是所谓的“痴”。贪、瞋、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以佛法来对治的话,它们便生生世世不断作障:它们不仅干扰我们,也会妨碍我们周遭的人,例如家人等。这也是它们被认为是最凶恶的敌人的原因了——它们不仅干扰我们一生而已,而是生生世世,直到我们开悟成佛为止。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但没有人喜欢有敌人总是事实。由于人不喜欢敌人(就一般所指的外在敌人而言),便制造各式武器想打败仇敌,但却还未制造出摧毁内在所谓“三毒”的敌人的武器。而事实上,打倒内在敌人的武器是非常简单的,就如曾经在许多教法中提到的,它只是一个改变我们发心的问题而已。
这个说明了发露爱和慈悲的重要性。我曾开示过爱和慈悲可以摧毁瞋与妒两种烦恼,我也曾强调开展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自我实不存,进而舍弃对自我的执著;我们藉著开展智慧,了解无我而消除无明。你也许会问:“贪又如何呢?您没提到它,您所说的只是有关妒、瞋、痴而已。”当我们的智慧生起,了解到无我,没有一个自我感觉的个体时,贪就会消失。贪是一种对自我执著和攀缘的结果,我们想得到什么,心里便想占有它。消除无明(痴)的智慧,也同样能消除贪的烦恼。(问答录八完)
冈波巴第三法“愿道净惑”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到了“愿心向法”以及“愿法循道”。下面我要谈第三点“愿道净惑”。
当我们说“愿道净惑”时,它事实上是与“愿法循道”相似的,因为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潜能。更清楚地说,也就是我们要了解自己本具的佛性而更深入修行佛法。因此,一切都由认知自己证悟的种子,也就是佛性开始。
了解了我们本具的佛性后,也要知道此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足的,而我们所遇到、体验到的一切外在现象并无实性或实存的个体。由于我们认为一切存于我们之外的东西都是真实具体存在的,因此,要对它生起此种了解是相当困难的事。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切在现象界中显现的外境,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罢了;这个心为烦恼所障,充满迷惑,以致佛性不显——我们迷惑的心投向外境的一切,而将此投射的感觉执以为真。由于迷惑和幻觉,我们对看似真实以及标以假名的东西,认为即是这样的物质而毫无怀疑。
然而,若在此事上以逻辑更深入探讨的话,可以确定,无论任何显现、被标以何种假名,都没有此等东西真实存在。这其中只有我们的心赋予它假名,认为它存在。所以,一切外境都只是我们心的投影或唯识所现罢了,真正的佛性则受到了遮障;也因此,一切显现的东西都只是在此种遮障下的一个投影而已。
要明了一切都只是个人心里的一个投影的话,只要看看世界上有这么多语言即可知道。由于各种语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被赋予一个名字,而我们便抓住或执于那个名字不放,就好像它真实存在似的;但在实相上,任何一个被赋予假名的东西并不存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放在桌上的杯子,在英文你叫它cup,因为你给它标示上这样一个名字,而我们也就认为真有杯子这个东西;而杯子,藏文叫“坡吧”。现在,一样东西有两个名字,西藏人认为“坡吧”存在而且是真的,但对讲英文的人来说则是cup了——然而这两者都只是标签而已,并无实性。如果我们把杯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并没有像cup或“坡吧”这样的东西。这点让我们透视了不实存的想法与心识没投影的概念。
对于杯子不实存的概念,我们若没有经过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过程,便很难去抓住它——不管东方人或西方人都一样——我们已经非常惯于抓住自己心里因循成习、根深柢固的东西,并执以为真。对于杯子,我们用心来分析一下:我们以逻辑来说,不论在里面、外面或中间,都没有一个叫杯子这样的东西;我们把它分开各个部分来看,则它有把手、外部、杯缘和底部——当我们把它分开来看时,每一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名字,但就是找不出一个名为杯子的东西。
同样的论证方法也可以用在任何东西身上——动物、人、树、山等,它们本非真实存在,只是人将这些贴上了“山”、“动物”、“人”、“杯子”等的标签;它们被赋予一个假名,而这些实际上都只是指向一个为很多东西所构成的组合。将它们拆开各部分来看,我们还可以进入到更小的分子,例如原子,甚至连这个我们也可以再更细分出来。这些各种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东西,我们把它贴上一个名字,名为“树”或“山”,然后我们的心便就此固著,确认其存在——这就是为何我们很难由执着松开的一个原因。由迷惑中走出来或消除迷惑,便代表了解一切外境的表相显现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一个迷惑的心影而已,而那就是所谓的“非具生亦非固然的存在”。了知这个事实,就是“愿道净惑”。学习到这点,了知一切外相、一切诸法的显化都只不过是我们迷惑的心的一个投影罢了。
这个例子也可以适用我们人的身体。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身体不存在,你会骂别人很笨。你会摸摸自己的身体说:“这是我的身体,它存在呀!”基于这种感觉和想法,你认为这证明了你的身体确实存在。但让我们再来看看它吧!若你将全身每一部分检视一遍,便会知道它们各有其名字:头、手、脚、胸、脚趾等。用这种方法将全身整个细发开来,直到最细微的部分,每一们部分都有它的名字和特徵,就是没有一样你所说的那个完整的东西。最后,我们会了解,根本没有我们本来所认知的那个“身体”,我们平常所说“这是我的身体”中的那个身体,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非具体实存的概念。我们一般所做的,就是把一整个组合的东西称之为“身体”,然后就此抓著它,死认定它真实具体存在。通常我们很难由此惯性或执著挣脱,而此执著就是我们迷惑心的运作方式——它将一切投射成为具体坚实存在的东西,包括了我们的身体。
这种分析论证或修行方式的利益是,以合乎逻辑的心仔细去观察而了悟到物质东西非实存时,我们便拥有了这种认知和了解;而在消除迷惑心的执著时,便不必再在每一样东西上使用同样的方法——只要对一种事例建立起这种认知便已足够。但我们同时也要了解一点,当我们对物质现象非实存有些概念时,谈到消除此种迷惑,并非指一切东西都消失掉了——以一切现象依旧化现、现起的意义来说,一切仍保持原样。消除迷惑,在此是指我们不再对一切现象产生执著或有牢牢抱著不放的心态。这点很重要,要紧记在心。因为人们虽知消除迷惑即是持一切现象非实存之见,但却常把这点误认为一切物质东西都消失不见了——那不是东西消失不见,而是我们的执著、投身(心影)和我们的迷惑不见了。
那洛巴的教师帝洛巴也曾解释过这一点。他说,了悟到非实存或空性的道理时,并非指一切外境消失了——我们摄受外境的能力从来没变,就像现在一样。因此,了悟此真正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在心理上将这一切显现的表相东西当作具体实有;我们依旧可以觉受一切,但已不依附执著。此种了解事物的方式,并不会让我们的觉受和外境跑掉,只是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它们而已。
这点在般若教法《心经》里也开示过。它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合一不二。很多人光听到这般富有诗意的词句时,一点也不懂,他们会想:“色与空怎会不分?它们怎会合一不分?色怎会是空,而空又怎会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面上的文字说得很清楚,但要了解其中意义则是最难的部分。正如我刚才所说的,当我们了悟空性时,外境(现象)不会就此消失,所以,对于这样的了悟,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消失的是我们迷惑和执著的心,以及对任何显现的表相事物的依缘攀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法,我们可以有梦来做说明。大家睡觉时都会做梦,每一个梦看起来都是如此具体真实——这点相对于“色”;但当我们醒来时,我们知道梦中所见的一切房子、山、人等全无一点真实,这些从没真正存在过,我们哪里也找不到它们——这相对于“空”。但在睡梦中,我们确实很清楚地看到一切,因此这接近一个事实,那就是色(一切表相的显现)与空并存,基本上也具同样的本质。
一旦我们进入现象界非实存的观修时,便能再进一步思考:“我了解外在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我们的心本身是不是应该有些真实才对?心是一个觉受、认知以及投射反映一切外境的东西。”事实上,心性本身也是空的,它并不真实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同样的逻辑论证,在身体里面上下搜寻心的踪影,但我相信永远找不到一个我们可以指著它说“这是心”的一个坚实具体的东西。当我们找不到心,了解心并不存在时,或许会想:“我们觉知的念头和能力是透过人体感官运作的,但是心是否不必利用感官就是觉知一切的能力?” 现在回到做梦的例子:人在睡觉时并没有操控器官,但在梦里,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到梦中一切的景象和颜色。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如果没有这些身体器官的话,心本身也单独有觉知一切的能力——感觉并非一定要透过觉受之门才能做到。
关于心本身的不存在性(不存在意指非物质的有形存在),人所能做出最奇怪、最令人百思不解的事就是寻找它——因为那代表了用这颗不存在的心在找心,搜者与被搜者之间并无分别。我们同时还要了解,我们之所以无法找到实际存在的心,并非智慧不够,而是它本身并不实质存在。有了这层了解后,如我们早先所说的,就不会再对一切事物有任何执著了。没有执著后,我们依旧如实地去觉受一切,但大家不必害怕去了悟这项诸法的空性。
很多学生对我说,他们很怕在了悟了一切事物的非实存性或空性后,自己的觉受、感觉和认知一切的能力都会停止、消失——我们不必被那种想法吓倒。当我们有这种了悟时,我们的觉受和感觉一切事物——物质性的或其他等等的能力,依旧不变,只是其间我们不再有依缘攀执,对一切觉受到的东西的实性不再固持。这个方法被使用在经教高深修行法门上。依照冈波第三法“愿道净惑”,“惑”在此所讲的,就是内心的执著。
冈波巴第四法“愿惑证智”
在冈波巴的教法中,最后一项更为深奥难懂。“愿惑证智”——愿具生智由迷惑中生起,它所说的就是密续(金刚乘)层次的法。有很多人对具生智不了解,以为证悟具生智后,他们便不能再做普通相对层次的事或过这样的生活了,因此不愿超越或舍弃变通层次的东西。这种害怕是不必要的。若要了解“具生智由迷惑中生起”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经教(显教)与密续法门中的基本不同;在密续法门中,无执与无惑并不如在显教中被述说为“空性”,它使用了“智慧”这个字。当了悟了无执与无惑后,即是证悟所谓究竟明觉,也就是金刚乘所说的具生智。
显教使用“空性”这个词语的原因,在于显教的法门偏重启发一切众生本然具足的佛性。为了要证悟这个开悟的种子,我们必须打破“自我”进入“空性”,征服执著与迷惑,而这也是显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渐进且间接的法门的原因。
在密续里,它比较直接。举例来说,想想我们的身体:在一般相对的层次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是由五蕴与五大所组成的,而在目前,由于我们是凡夫,仍未去掉对五大根深柢固的凡俗之见——然而五大的本质是五方佛母——女性(阴性)的证悟能量。
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情况也相似。在我们在凡俗之见中,它们只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但实则五蕴的本质是五方佛。目前我们还未认知或了解五蕴与五大的本质,但当我们证入其种子(潜能)时,便能证到五方佛与五方佛母。
这句“愿惑证智”正显示出了密续的教法。这个法门非常直接,它是有关我们一般所谓的轮回与涅盘、悟者与凡夫之间实际上是合一不分的一种认知。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或者藉由开展智慧认知它、或者继续留下迷惑未识它的问题而已;悟与迷是其中唯一的差别,并没有一个在上的佛土和在下的尘世。
对佛教不熟的人可能很难去了解五方佛的概念,所以我现在扼要地开示这个主题,以说明冈波巴的第四法“愿惑证智”。由于对此不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非常普通平凡的人。如果我们能认知平凡的真正本质,那么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平凡的人,都会被认知为悟者了,因为其间是没有分别的。
我们可以再以自己为例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色蕴的例子:在心的迷惑状中,我们只当它是一个普通的身体;但以我们的智慧心来看,那么它的本质正是代表毗卢遮那佛的证悟。
另一个是受蕴:我们都有觉受,这种力量让我们感觉到善恶、苦乐等,如果我们能以证悟心来看待这些觉受的话,那么它们不再一般凡俗的感受——它们代表不动佛的证悟本质。
然后是想蕴:如果我们以证悟心去了悟智慧的本质时,便会知道它们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宝生佛的证悟本质。
接着是行蕴:直至目前,我们还未认知其本质;但若能以证悟心去了悟此本质时,我们便会了解,它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质。
最后一个是识蕴:它具觉知一切的特质,让我们知道善恶。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都认为它是普通的心识,能分别净秽、苦乐等;但当我们究竟了悟它时,便能看到不空成就佛了。
这样我们终能了解,圆满的众生若能证悟,那么与开悟者本身并无分别——究竟上来说,我们本来就是开悟者。
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讨论五大的究竟本质。同理,以我们凡夫或迷惑的观点来看,我们当这五大是普通或坚实的东西,我们还未认知它们的清净本质。关于这些元素,如果我们以四大来讨论时,那么它通常包括地、水、火、风;如果是以五大来说的话,则要加进空大。
之前我们谈过五方佛母:当我们了悟了空大的究竟清净本质时,它即是代表毗卢遮那佛母宁初玛;地大的清净本质是不动佛母千玛;水大的清净本质代表宝生佛母那玛基;同样的,火大是阿弥陀佛母那札卡嫫;风大在我们证悟其本质后,便是不空成就佛母丹企卓玛。
在我们心的迷惑状中,我们执持五大为地、水、火、风、空;由于为迷惑所障,所以至今未能了悟我们一直开示的这些东西的本质。当我们消除迷惑后,终会知道,一切看似普通、一切我们认为与悟者所差别的东西,其实就是悟者本身——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一切都本具证悟的本质。密续法门之所以直接,在于其认知或意识到本质,而悟到这点后,一切以前认为负面的,其实都是在正面的,那就是由迷惑中升起具生智的意思了。
在谈完了五蕴和五大的证悟本质后,我们现在来看看烦恼障——我们总共有五种基本的烦恼。同理,当我们了悟这些烦恼的本质后,便知道它们不是坏的——它们的本质就是智慧。
在证悟无量(痴)的本质时,我们看到了法界体性的智慧。
我们曾谈过顽强的瞋障:我们认为是烦恼之一的瞋障在我们证悟后,转化成为大圆镜智。“大圆镜”只是一种描述,当我们悟到这种智慧而觉醒时,便能察知现象界一切内外的东西了;由于我们得以如实地反映一切,因此它被称为“大圆镜智”,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变得非常清楚。
接着是我慢,或是“我执”:未悟前,我慢确实是一种烦恼障,由于有我慢或我执,我们为自己和别人带来许多问题;了悟它本质后,我们看到了平等性智。
然后我们还有贪的烦恼:贪是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常对东西生起贪执,因无法得到它而感到痛苦。在证悟贪的清净本质后,我们获得了妙观察智。
第五种智慧是成所作智,它代表嫉妒(疑)的清净本质。
在本篇开示中,我已经讲完众生的五个层面——五蕴、五大、五毒(烦恼)转化成为五方佛、五方佛母和五智的本质。这个直接初入究竟本质的阐述与修行,就是密续法门的一个特色。
我要再说一次,大家要紧记在心,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都仅止于一种了解而已。要完全了解,或实证实悟,必须由小乘、大乘修起,然后才能得到金刚乘的证果——我们不可能仅仅藉著听闻就能完全开悟。孩子生下来时,不可能就已一切具足:他先生下来,然后日日、年年长大,直到变为一个成人。同理,当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有开悟的可能时,便要由基础开始起修,历经小乘、大乘、而后金刚乘。
就此,我简要地讲完了冈波巴四法。
大手印无上心要
作者:卡塔仁波…
前言
从祖师帝洛巴开始至今,“大手印”代代相传,已经历了四十四位传承持有者,形成一个如黄金般、无间断的大手印传承,这四十四位祖师都曾精进不懈地修持大手印,并且都在一生之内,直证菩提,即身成佛。
伟大的噶举派上师——蒋贡康楚•洛卓泰耶(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曾说过:“大手印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相而已,它是能带领修行者觉悟的法门,此觉悟即是大手印。”
觉悟的途径唯有实修,光听闻大手印是无法开悟的,蒋贡康楚曾举过一个例子说道:“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自然能拥有富裕的生活;—同样地,修持大手印的人,也能得到内在自然增长之悟性的加持。”
现在大家学习了噶举派传承的教法,只要依法修持,必定能受到噶举派上师的加持,迅速获得开悟,除非你只是执迷于“噶举派”这个头衔而已。
想要开悟,正统的传承和实修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正确地修行,开悟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多聪明,或曾研读过所有的经典,若是没有正统的传承以及对修行方法和意义的如实了解,并且实际地修持,任何成就都不可能达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何为“大手印”?从字面上来看,“大”代表涵括一切众生,无论贫贱富贵或男女老少,每一个众生都具备着觉悟自心本性的潜能,这是广泛普遍的;而“手印” 象徵法门,意指如果一个人修持大手印的话,那么他便不用再去修别的法门了,因为在此一法门之中,已结合了一切法门的精要,它是圆满的、是涵盖一切的,大手印有时因为各个上师的用法不同,亦可称为“大无上”或“大中观”,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在究竟的意义上,它们都代表着“圆满的法门”。
根大手印
大手印可分为“根”、“道”、“果”三个部分。
根大手印谈的是佛性,佛性是指蕴藏在每个众生内的觉悟本性,此觉悟本性是原始本然的,是无染无瑕、本始清净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众生是十分无明的,为什么呢?或许你会感到奇怪,人类曾发明了许多事物,应该是很优秀的,怎么会无明呢?
无明所指的是精神上的迷惑,一切有情众生虽然都具有觉悟的本质,但都仍未被开发出来,甚至连如何开悟的方法都一无所知,这就是众生无明的一面,所有的众生都确实具备着觉悟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被无明蒙蔽了,因此造成轮回;虽然众生都具有佛性,但因为没有将这觉悟的本质发掘出来,所以众生迷惑愚痴,受尽轮回之苦。
我们可用推理的方式,来窥见一些由佛性所表现出来的徵兆,例如我们对于父母或亲朋好友,自然地都会有一种亲爱之情,这即是源自佛性而来,但因为没有将佛性完全发展出来,这种爱或慈悲并不如它原有的广大恒久,这也就是无明所产生的结果。
这个能导致开悟的大手印之根——佛性,就像能结出果实的种子一样,一颗种子和它最后所结出的果实看起来是很不相同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味道也不一样,它们似乎根本是两种毫无相关的东西,但果实是由种子而来,这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都具有大手印之根,现在所需要做的便就是去开发这种特质,然后成就大手印之果,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到,所有的传承祖师都曾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但他们在经过精进如法的实修之后,开发了成佛的本质,所以他们现在才如此殊胜不凡,而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相同的机会来体认自心本性,当你确定自己具有佛性,确定开悟是绝对可能的,即为根大手印。
随着根大手印的建立,修行人会产生一些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对上师极度的虔诚恭敬,因为上师是能指导我们修行,使我们有机会去真正体验觉悟的人。
此外,随着根大手印的发展,我们亦会生起三种信心:
第一是“明净之信”——深信上师、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都同样具有佛性,这种信心变得十分坚固而明朗,这就是明净之信。
第二是“向往之信”——明了了自己也有成佛的种子,能成就和一切上师诸佛一样的自性和特质后,你亦渴望去获得这样的成就,这就是向往之信。
第三是“清净之信”——确信开悟的经验并非只是一种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偶然状况而已,事实上已经有无数的修行人藉着脚踏实地的勤修,证得了无上佛果,这种确信即是清净之信。
藉着根大手印的建立,我们便能发出对上师的虔诚和这三种信心。
从各方面来说,弟子都是必须完全依赖上师的,因为只有上师的教导才能使弟子觉悟菩提成就佛果,要知道,在过去靠着上师而开悟的修行人已多的形成了一个大成就者之海,这些如同大海一般多得无从计算的大成就者们,全都是依靠着他们的上师、遵守上师的教导修行而获得开悟的。
道大手印
觉性存在于每个人之中,不需要到别人身上去找,然而光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能真正开悟成佛,因此,实际修行是绝对必要的,这就是“道大手印”。
“道”的程序是按步就班的,你不能自许为金刚乘行者,就以为可以直接去修最高层的法门,一切都必须一步一步地来做,从基础开始逐渐向上,上师亦会适当地教授声闻乘、缘觉乘的教法,此外,行者还必须修习四不共加行,使自己能完全准备就绪地去承受金刚乘的法门,以小乘为起步,循序渐进地进入大乘。
要如何起步呢?首先,你必须要认清这世间是充满痛苦的,如生老病死的苦、无常的苦、以及因缘条件聚散所产生的苦等等,数也数不清,因此你发出出离心,愿从这充满着痛苦的轮回俗世中脱离出来,这便是基本的小乘之发心,有了这种希望离苦得乐的出离心之后,进一步你不应只顾自己的解脱,而应该救度一切众生,因为不只是你在受轮回之苦而已,所有的众生都正同样地受着无量无边的苦难,由此而发心要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行,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有了出离心,亦发出了菩提心之后,就是修持金刚乘法门的时候了。
接下来要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是进入金刚乘很重要的一环,修行人能藉此积聚修持金刚乘法门所需要的功德和智慧。
第一加行——皈依大礼法
第一个加行是“皈依大礼拜”,我们先观想自己和所有众生一起,虔诚地皈依诸传承上师和佛、法、僧三宝,由此便能受到上师和三宝的无上加持,而远离任何阻碍开悟的侵扰或障碍。
此外,皈依大礼拜的修持有三个重点:在身方面,我们以大礼拜表现其诚敬,在语方面,口诵祈祷文,愿一切众生皆能永远离苦得乐,在意方面,诚心忆念诸成就者的殊胜,并对此发出一种赞叹、珍视的心情,故皈依大礼拜是以身、语、意的完全专一作为修持的重点。
修大礼拜时,首先双手合掌接触前额,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身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身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因此而将了悟法性之身;接着双手接触喉部,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语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语方面的恶业,行者并将因此而获得诸成就者六十种语方面的特质,能无碍地弘扬佛法给一切众生,使正法昌盛,最后双手接触心处,代表对诸成就者之意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意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将因此生出两种智慧,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接着拜倒下去,前额、双手和双膝五个部位碰触地面,象征净除贪、瞋、痴、慢、嫉五毒,并转化五毒成为五智,而站起来的时候,则象征修行者将以“五道”引领众生走向觉悟之境。(译者注: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
修皈依大礼拜虽然很辛苦,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主旨,更有净除业障的效果,明了了皈依大礼拜的主旨和道理,就不应畏惧辛劳,在修行中付出愈多心力,才愈能在觉悟上有所收获,如果只有一点点的努力的话,那觉悟也会只有一点点,而如果都不为修行作任何付出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觉悟了,伟大的尊者密勒日巴之所以在修行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付出了极大、心血和辛劳来修持佛法,因此我们不应惧怕修行的辛苦。
做完大礼拜之后,行者观想所有传承上师和三宝皆以一种无实体的形式,化光溶入自身,然后安住禅定之中,先前的大礼拜能累积功德,而现在上师三宝化光溶入自身,并安住于禅定之中,则能产生智慧,皈依大礼拜事实上是四不共加行的重心,因为一切皆以此为起始。
在谈到第二加行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修行的发心。很明显地大家对三宝都相当虔诚,大家藉着种种的供养、礼拜……等积聚了许多的功德,这种种的虔诚和奉献,令人十分欢喜,但除了要有虔诚心之外,还必须培养菩提心,舍己为人,这样的心才能使功德增长、坚固,而开悟成佛。
此外,大家一定要明白正确的修行之法,有很多人是因为种种不同的动机而修行的,例如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某种超能力,想藉此来打击他的仇人,这便不是一个正确的动机,由于这是一个不纯正的发心,所以最后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好的;又有些人的修行只是出于盲从的心理,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一点主见也没有,虽然这种情形无所谓善恶,但由于他缺乏目标,所以也无法获得什么成果;然而也有些人修持佛法完全只是为了一些世俗的成就,或许由于修行所累积的福报,某些世俗上的成功是可能的,但是,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当我们修行的目标不是为成佛的时候,便很难获得长久的利益,因此正确的目标在修行上是绝对必要的。
修行人能不能开悟,完全决定在修行的动机和发心,这就是成佛的关键,如果我们修行只是为了下辈子能有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或只是想往生天道当神仙,甚至只是为了投生在富裕的人家的话,就不可能开悟成佛了,事实上,在这样的动机下所积聚的福德,并不一定百分之百能获致预期的结果,因为我们的五毒烦恼仍未净除,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随境而生起一些烦恼,例如强大的瞋心便能轻易地摧毁我们所积的福报,使一切功德烟消云散,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必需要保持正念的原因;此外,无论我们修禅定、持咒或读诵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成就佛果为发心,并且在修持的过程中保持同样的心境,最后回向功德,将一切的功德,都无私地回向给六道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解脱轮回,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觉悟的究竟菩提心,我们所累积的功德也自然变得无穷无尽了。
第二加行——金刚萨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刚萨埵法”。为什么要修金刚萨埵呢?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受到无明的蒙蔽,造了无数无量的恶业,而在痛苦的轮回中流转不止,要净除这无量劫所累积的恶业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修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的威力就如太阳驱暗一样,当太阳绽放它万丈的光芒时,一切黑暗霎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金刚萨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净业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恶业在根本上是没有实质的,经过适当的法门如金刚萨埵法的修持,恶业是可以被消除的,我们可藉着四种力量来净除业障,这四种力量分别是:
第一、忏悔对象的力量: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我们在她的面前发露并忏悔一切恶业,这乃为一个殊胜不凡的忏悔对象。
第二、忏悔的力量:所有的众生,包括我们自己,都因累积的恶业,正有形无形地受着各种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众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业障,我们现在诚心的忏悔我们及一切众生的恶业,这是忏悔本身的力量。
第三、完全断除的力量:发露忏悔后,我们断绝所有五毒恶业,包括一切众生的五毒恶业,这是完全而彻底的,因此有强大的净业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忏悔并断除过去的恶业之后,今后我们发愿绝不再造任何新的恶业,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结尾观想金刚萨埵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样,与自身合而为一,接着入于禅定中,就像先前一样,在累积了功德之后,增长智慧。
第三加行——献曼达
清净了修行上的障碍之后,接下来第三加行为“献曼达”,此加行的目的是为充实觉悟的本质,也就是要充实大手印的本质,先前我们仅净除了业障,现在为了充实开悟的本质,我们将一切珍贵美好的事物都供养给诸上师和佛菩萨。
每个众生都曾以他们的身口意聚积了善业和宝贵的事物,我们将这一切都供养给上师诸佛和成就者,这就是献曼达,同样地在结尾,观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后安住于定境中。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心中必须长怀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救度众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上师相应法
第四加行是“上师相应法”,在此我们要观想上师现为金刚持的形像。
为什么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持呢?这是因为如果以上师的血肉之身来作观想的话,你可能就会以为上师是一个普通人,而生出贪执或厌烦等种种妄想,障碍了开悟的道路,为了避免这些障碍的产生,所以观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去除任何贪执或厌烦的情绪,以完全清净和虔诚的心,领受更大的加持,来开发大手印的本质。
纯净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金刚乘的修行,金刚乘的法门绝对能让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如果心不纯净,那么即使修习金刚乘也没有用,这不是佛法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绝对纯净的心来修行,观想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使修行的道路便变得清净,而我们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终究能开花结果。
虽然现在的社会上,人们很容易对事物产生不信赖,但大家必须试着了解佛法,并产生恭敬的态度,特别是现在我们谈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极具效力的,只要我们以一颗纯正清净的、心来修持,开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接受金刚乘的教法或灌顶后,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批评上师,抱怨上师这个、抱怨上师那个,然而金刚乘修行上,开悟的主要关键就在于和上师之间的三昧耶戒,所以一旦违背了这神圣的誓约,那么成佛之道便会在根本上受到阻碍。
修行人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师,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正在寻找一块金子,而恰好又有一个人送了你一块黄金,只要这块是真正的金,是有钱人给的或是普通人给的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这个观念在金刚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轻视、怀疑,甚至批评传法给你的上师,应该非常珍惜上师所传的教法,并衷心的感激上师,而且不只是对自己的上师要抱持这样的态度和认知,对所有的上师都应该抱持着同样的态度。
由这些观点来修上师相应法,便将能体验“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的三身境界,并包融一切众生于此三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为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鸟的一个翅膀一样,而要能飞,必须要双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圆满功德累积之后,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积了,而这也就是第二个翅膀了。
接下来谈到积聚智慧的方法。
传统上来说,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后,接着要修“止”,藉着“止”的修持便能进入“观”的境界,这是传统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修“止”,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再修四不共加行,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现代人,因为现今社会充斥着太多刺激,令人精神涣散,所以人们很难使精神集中专一,藉着“止”的修持,让心先定下来,再以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这在现今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止
“止”在藏文称作“息内”,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发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须有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个没有噪音,没有干扰,可以毫无忧虑地修止的环境,佛陀亦强调修禅定要在远离众人之处,并要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并且明了正确的禅坐姿势;远离众人之处也就是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处,打坐用的垫子后部需微微高起大约四个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势则有所谓“七支坐”,七支坐的七点坐姿分别是:
一、金刚跏趺坐或半踟趺坐。
二、大姆指接触无名指指根,并轻轻地合掌置于膝盖,手臂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三、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视线顺鼻尖而下,停留在约手至手肘之距离的虚空中。
六、舌头抵住上颚,然后自然地将嘴合起来,不要绷紧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体上有缺陷,无法做到这些姿势的话,没有关系,但千万不要担心,不要以为不能做七支坐就无法觉悟了,觉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势而获得的;但身体健全的人便不应该因为这些姿势做起来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应不畏辛苦地来磨练自己。
七支坐有什么好处呢?此禅定的坐姿,是根据显教经典而来的,然而根据密续,这此姿势能引导行者产生内在的觉悟。
大体上来说,人有五种气,当这五种气从体内流失时,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随之流失了,如果我们能保存住这五种气的话,便会精神旺盛,充满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这五种气的方法。
根据七支坐的坐姿,盘腿结金刚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轻压无名指根部,合掌置于双膝,视线顺鼻尖而下停于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气,遍行气是有关知觉之气,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气,下行气是非常重要的气,位于体内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气;而等住气是有关消化作用的气;而舌头抵上颚,则能引入上行气,修行者遵照这些坐姿打坐,这四种气便能流入持命气,而当五气合而为一时,行者便能觉悟究竟之真理,若诸气流失的话,便无法有任何的体验了,由此可知五气是很重要的,也许这种说法和你以前所接触过的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密续而来的。
五气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气,持命气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气,是生命之气;下行气位居身体的下半部;遍行气遍布全身:上行气位居身体的上半部,有使我们出泪,脸部涨红的功能;等住气使我们能够消化食物;当诸气从持命气中流失时,能量精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防止气的流失,使它们能保存住,这亦是禅定的观点。
七支坐是为了保存体内五气,如此即能逐渐发展出持久的定力,进而了悟自心本性,开悟成佛,然而增长定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将精神专注于佛像、种子字或各种颜色的圆圈上,精神集中于某一点上,亦可发展出专一的心境,产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专注于气息上,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在经典中佛陀也曾提到:当心很散乱的时候,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气息上来对治。
禅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乱,但初学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后,心就开始散乱到各处去了,当你发觉、心开始散乱的时候,先深呼吸,观想吸入的气从鼻孔进入,一直深入至肚脐处,然后自然地呼出,观想气以一种光的形式,从鼻孔出去,几乎接触到地面,这样的观想可以除去心的涣散,使心专一。
在观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你要专注于气息进出的每一个步骤,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分了心,过了一会儿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中,这时千万不要灰心或生气,平心静气地将心再收回来,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气馁,耐心地重新开始,终必能做到完全的专一。
当你能完全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之后,便可以停止这样的观想了,这时,你只要专注于空气吸进呼出时,接触鼻头那种凉凉的感觉即可,而当你也能熟练于此的时候,需要专注的,就只有气息从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们提到视线要顺鼻尖而下,停留大约前臂长的距离虚空中,在第二阶段时,你的视线改成向前看,但微微还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阶段时,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发展心的专一的各阶段之要领。
打坐的时候,背脊要直,但不要绷紧肌肉,要放松;而当你用心在观想气息的进出时,有时候会感到很难保持专一的心境,这时不要太强迫自己,放轻松一下,但千万不要太松懈,要适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颗鸡蛋一样,如果手太用力,蛋会被捏破,如果手太放松,蛋会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刚刚好才行,修禅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强迫自己,更不可完全地懒散堕落。
很幸运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于中国了,大家大概对禅定多少有一点认识,或许也有人对禅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在这儿要先叮咛这些没有接触过禅定的人:禅定是为了达到无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学打坐的时候,可能会发觉念头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乱了,于是有人会开始抱怨这是修禅定的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你的进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乱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时,你都没有注意,现在你试着留心谨慎地去注意每一个念头,因此每一个念头生起时,你都能察觉到,故你会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头并没有增多,而是你变得更清醒了,修禅定的第一个进展就是更能觉知一切动静。
打个比喻,当你将水倒入一个都是洞的过滤器,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么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里的话,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里的水了,同样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纵散漫的,现在经由修习禅定,将放纵散漫的漏洞都填补起来,便能察觉出心中妄念的涌现了,因此,你实在不需因为感到心的浮动而灰心。
接下来就让我举例来依次说明修息禅定的层层体验。
初学禅定时,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汹涌奔泻,毫无间歇;接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修持之后,妄念则有如山谷中的溪流,虽然有时因为下雨或其它原因,溪流会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十分平顺安稳的;再接着境界更深时,则如同有波浪的海,虽然有波浪的搅动,但都只是在表面摇晃,不会影响到海底深处,因为你已具有相当的定力,故虽然念头生起,但不会干扰你深层的定境;最后,则如同无波的大海,一种无波无念的境界,恒久而和谐,充满喜悦、净明和自在。在噶玛巴大宝法王的祈祷文里,其中有一句大意是:“愿能证得心中无波之境的觉悟。”,其中所谈到的“无波之境”,就是这种境界。
在修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昏钝。每当你禅坐的时候,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神,身体也坐不直,这时候要如何对治呢?第一步,先努力将上身打直起来,坐直之后,把眼睛张大,凝视上方,如果可以的话,将视线朝向光亮的来源,如灯光或窗口等,同时观想明亮清澄的光进入身体,全身充满光亮;这方法可以克服昏昏欲睡的毛病,而当你不再昏沉的时候,便可以恢复原来的修持。
第二个障碍是亢奋。有时我们和朋友聊天聊得太久,或发脾气的时候,都会亢奋、浮动,无法平静,这时,必须先完全放松身体,然后将身体弯下来,观想你所呼出的是很细的黑烟,像丝线一样,黑烟呼出之后一直深到地底下,吸气的时候,则吸进地底下的黑烟,使身体充满了黑暗,这就能对治亢奋。
修止有许多利益!包括现世的和究竟的两方面。
在现世的利益方面:由于修止的结果,你会变得很温和平静,没有任何侵犯或攻击他人,甚至暴力的倾向,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胜任愉快,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成功地圆满完成,这是因为你有专一的定力,而在家你也会变得很有效率,对家人很照顾、很亲切,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会更加地喜欢你、尊敬你;此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习俗文化背景,你都能安然自得地与人和谐相处,没有任何傲慢狂妄,由于你和顺的个性,别人也都能与你维持一个很好的关系。
有了这种能安处于各种习俗与各种人相处的定力,你就好比一个正方体,不管怎么放,都能稳稳地立着,不会摇晃,但如果没有这种修止的定力,你就会像一个圆球一样,四处滚动不能安定。
修止对修其它的法门也有莫大的助益,像是观想本尊、观想心咒,你都能籍着修止的成果而观想得更好更清楚,修止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发展出专注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使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了自己的行为,亦有助于戒律的持守,籍着这种种的利益,自然地我们能开悟成佛,我们在修行上无法有所进展,常常这就是缺乏了专一集中的心。
有些人接受了某个灌顶,然后经过多年的修持,却没有什么进展,也许他会抱怨,认为灌顶、心咒根本没有效用,因为他修了那么久,却一点也没有进步,但是大家要知道,灌顶、持咒没有产生效果是因为你没有专心,因为没有专心,所以虽然灌顶和心咒有它的力量,也无法产生任何效果,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地来修持它,而修止正可以避免并克服这种错误。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如果握照相机的手不稳,一直摇晃,拍出来的照片当然就很难清楚了,而我们却埋怨照相机不够好,这就跟抱怨灌顶持咒没有力量一样,事实上问题出在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定力,经过了长久的修持却没有效果,完全是因为缺乏止的训练,没有平静稳定的心。
在究竟的利益方面:伟大的祖师——寂天菩萨曾说:“一个人若有止的能力,必能进入观的境界。”,这清楚地说明了止将带领我们进入观的境界,而观乃是相当高深的觉悟,有了坚固的定力,当你领受了大手印心要的教法,必能立刻证入大手印之果。这是因为你的止的基础相当扎实稳固,这就是修止的究竟之利益。
止能使我们觉悟自心究竟本性,即就是觉悟“大手印”,或称“大无上”或“大中观”,扎实的止的基础,是任何修行所需要的,在八万四千个法门中,止的训练能使你成功地去圆满任何一个法门。
观
接下来我们要对观做一些介绍和指导。
经由止的修习,行者能了悟到一切现象之不生不灭的本性,此即为观,首先,我们简单地谈一谈一切现象的本性以及自心的本性。
概略地说,所有能被察觉到的万物万象,以及每个人所执持的“我”,其本质都是空性,但是虽然如此,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已养成了诸种习气,习惯一切视为是真实的,现在要抛开这些习惯,而去相信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是空性的,实在很难做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习性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众生如此的迷惑呢?
从无始已来,众生执着一个“我”的存在,并对“我”产生了坚信,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将“我”从别人中对立出来;有了“我”,便有所谓不是“我”的,那便是别人了,故对于自我,你产生了执着,对于别人,你没有像对自己那么喜爱,因此便生起厌烦,甚至加以侵害。然而因为不晓得这样的人我之分即是无明,所以五毒、习气便由此而生了,而这是很难复原的。
现在所要谈的内容,是要大家对禅定有个较好的了解,甚至引导各位去发现自心本性,也就是引见大手印的本质,为了达到此目的,大家必须先了解一些禅定的基本特性,若缺少这种功夫,光靠我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带领大家认见大手印的本质。
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仔细地想一想真的有一个具有实体的“我”存在着吗?如果你认为有的话,它在那里呢?在身体之内,还是在身体之外?如果你真的看到这个具有实体的“我”的话,那么它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仔细地思考这些问题,若没经过这种思考,那光是对大手印作介绍,就如同在虚空中画图一样,不管你怎样画,也无法画出什么东西。
佛教里有一个名词:“无我”。我们知道“无我”意味着“自我是不存在的”,然而人人都有一个“我”的感觉,有时你觉得“我”包含了身体,有时你又将“我”和身体分开来,说道:“我的身体……”,故此肉身并不是真正的“我”,甚至你也会说:
“我的心……”,因此有一个“我”和另一个你称它为“心”的东西,所以“心”也不是“我”。
如果说这个肉身就是“我”的话,我们好好地来检查一下:从头到脚,身体的每一部份,都有特定的名称,如头、颈、胸、腰……等等,无论你分得多细,整个身体你就是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事实上所谓的“我”并不存在于肉体之中。
你可能会想:“我”一定就是心了,但是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个“心”,心只在遇到外在的事物或现象时才发出作用,而我们只不过有一个心存在的感觉而已,这个感觉变得很强,就成了对“我存在”这个概念的执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迷糊地从“无我”而意识到“有我”,这种迷惑就像一个病得很严重的人,病到连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一样。
虽然实相中没有“我”的存在,但就像前面谈到的,我们有着对自我存在的执着,这种执着就是陷入烦恼和痛苦的原因,举个例子,有时你抱怨:“某人批评我!”,这便是一个“我”的感觉,所以对于批评你的人,你便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或是如果你被开除了,你会抱怨说道:“老板把我开除了!”,这又是强烈的“自我”的感觉,使你对老板产生憎恨。所以这个“我”使众生感受到极大的痛苦,而这些痛苦都是连续不断的,这便是所谓的我执。
而何谓“法我”呢?一切外象皆是法我,同样地我们来推理一下,一切外象也并非是真实存在的,举个例子,我说台湾是不存在的,你也许会不同意,你会说:“他在这里住,在这里吃,现在还正在跟我们说话,怎么说台湾不存在呢?”。
台湾可以说是一个“法我”,但当我说台湾不存在,并不表示台湾不见了,我说台湾不存在,是指台湾的原始自存的本体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将台湾分割的话,台湾就消失了,剩下的是台北、宜兰、嘉义……等等,同样地再把台北分下去的话,那台北也不存在了,而再把这些地区分得更细,那就成了许许多多户人家了,而家再分的话,便成为许多的人,家也不存在了,然而“人”只是我们为有别于其它的动物,而给自己的一个名相,让我们再回到原来推论方式,从头到脚仍找不到 “人”之本体性的存在,故“台湾”是没有本体性的。
以这种推论的方式来了解“无我”是很必需的,特别是由此我们了解到因为对自我的执着,使我们产生了贪瞋痴种种烦恼,对我好的事物就贪爱,对我不好的就排斥,因为这种种的妄识,我们积聚了无量的恶业,所以明白“无我”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然而光是明了还不能开悟,了解道理和开悟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例如在心经里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可以从论理的层次来推究它的涵义,但是我们必须经过禅定的修持,才能对此生起真正的了解和体会,而再经由“观”去了悟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
面对空性的道理,如果你不了解它真正的涵义,你可能会害怕,如果一切都没了的话,那该怎么办?事实上“空”是指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独立存在的,有了正确的了解,你就不会产生恐惧,反而会真正地希望从轮回中解脱。
伟大的祖师帝洛巴曾对其弟子那诺巴说道:
“众生为什么会堕入轮回呢?这不是因为真的有个轮回在那儿,众生堕入轮回是因为众生相信有个轮回在那儿。”
从这段帝洛巴对那诺巴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知道:“空”并不代表整个轮回、一切外象就得消失得无影无踪,真正地明了空性,就是让自己脱离对“一切真实存在”之观念的坚信。
假设空性就是指整个轮回和一切众生都消失的话,那为什么无数证悟空性的佛菩萨们还要救度众生呢?事实上众生并没有因“证悟空性”消失不见了,消失的是“一切是真实存在”的执着。
很多人常用梦境来比喻空性,这是个很好的比喻。
当你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事物都能清楚地看到,甚至于在做恶梦的时候,还会害怕的不得了,甚至有时还会梦到自己在享受着美好的食物,事实上眼睛、嘴巴各器官都是闭着的,但我们却仍然能在梦中看到、听到或尝到这种种事物,跟平常所感觉的并没有两样,这就是心识的迷惑,同样的我们就是因为类似这样的迷惑,而认为轮回一切外象和自我都是真实的。
有一个法门称为“梦瑜伽”,修了梦瑜伽,并不是说就不会做梦了,你仍然会做梦,但由于梦瑜咖的修持,你会很清楚地知道那是梦,而不会产生任何反应,你若做了一个甜美的好梦,也不会贪恋,因为你知道那只是梦而已,是虚幻不真实的,同样的如果你做了恶梦,也不会害怕,因为你很清楚它是假的,这就是所谓“梦瑜咖”的修持不是要让你的梦消失,而是要使你的执着和因梦境所产生的一切反应消失。
或许有人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
心能觉知周遭的情况,体验苦乐等诸种感觉,第三世噶玛巴——让窘多杰曾说:“心能觉悟一切外象的虚幻。”
然而心如何觉悟它自己也是虚幻的呢?要明了心是虚幻不实的方法,就是直观心的净明本性,亦就是空性。
直观自心之空性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或感受,很粗略地打个比方,就像失去知觉一样,当你失去知觉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在看或在听什么的感觉,也没有感觉到什么西正在被看或被听。
修止的目的即是要发展出由心来观照自性的能力,而当心能直观它的自性时,便达到一种无法言喻或形容的境界,完全无法用任何的语言或文字来解释这种境界,真正的禅定是安止于自心本性,不生起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念头,超越一切的概念和想法,由此亦可说明般若经中所提到的:
“不住语言、文字、不起想,即为般若波罗蜜多。”
以自心直观自心的境界是超越一切的,能安止于这样的境界,即为“观”,亦是安止于大手印的自性。
而如果我们还想着“发生了什么事?”、“待会要做什么什么……”等种种的念头上的话,就根本没有安住于禅定之境了。安住于禅定之境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既然是无生无灭的,那么当你在修禅定的时候,若发觉或想起了什么事情的话,念头便在你心中生起,而禅定之境也就立刻消失了,这便不是正确的观了,心是不住生灭的,你无法指出心在那里,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没有所谓的生,虚空也不会灭,而虚空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所在。
修习禅定,是真正安住于无现在、过去、未来之念的定境,而安住这样的境界,亦可称之为“安住于平衡之境”——一种远离一切妄想的平衡状态,自心直观它的本性,没有任何二元、能所的相对概念,在大手印里称这样的境界为“究竟智”,而在宁玛巴的传承里则称之为“开悟”,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意义皆指明心见性,即使这样的经验只是短暂的一刹那,亦是“究竟智”,我们要继续努力,来巩固和延长这样的境界。
直观自心本性之禅定法
谈到这里,传统上来说,上师教导弟子修禅定,而后并问他一切心里所想的,从“心是什么样子?”、“心在那里?”等等问题,一直深入到“无所答”的境界,然而在座各位人数不少,我们并没有办法照传统一样,一个一个地做问答,不过让我们来做个短的禅修。
这一个禅定的法门是直观你的自心本性,不要去想你今天一整天做了什么?也不要想你明天要做什么事,也不去想好的或不好的,就是直接观照自心本性,这称之为“引见自心本性”,这是传统上的教法,唯一不同之处是我们没有问答。
此一禅定法就好比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眼睛一样,根本没有办法指出所谓“我看到的是什么……”,因为根本没有“看”的动作,同样的用心来观心,亦应去除任何的推理或思考,当我弹指的时候,在那一刹那,当下安住于一种无念的境界中,而在我第二次弹指的时候,再恢复过来。
此禅定之法虽然在姿势上可以和止一样,但其方法是不同的,不需要去专注于气息上,当下直观自心本性,并安住于此。
当我们延长此直观自心之禅定的时间时,自然地念头会生起,然而当念头出现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执着它、分辨它,不要认为它是好的念头就贪执它,不好的就想要压抑或排除,妄念出现是自然的,不要执着,要观照它的本质。
此直观自、心本性之法门乃是一“方便道”,它能使我们在刹那间,直接趋入原始本然的清净本性,没有任何净化的程续,不需要去增长或发展什么,也不用去清除什么,在那刹那间见到完全清净的自心本性,如果你真的明了并安止于此直观自性之法,一切完全是直接的,不需任何净化或增长。
很多人以为像大手印这样高深的法门,一定要十分聪明才有办法了解,同时也认为讲大手印这主题一定得花上好几天的功夫,用一大堆的道理来解释才行,但坦白的说,大手印深奥的意义并不是靠聪明来领悟的,真正能让你觉悟大手印的,不是理论或解说的“量”,而是你禅定的“质”,修习直观自心本性也是一样,如果你明白如何安住于自心本性,能掌握住那一刹那,这就是最高深的法门。
在西藏有一句谚语:聪明的人并不一定足以领悟大手印,就算你很聪明多闻,学识渊博,也不一定表示大手印对你而言是简单易修的。
安止于自性之中,即为一切法门之要旨,其关键并不在理论教法的数量多寡,故第三世噶玛巴让窘多杰称这直观自性的法门为:一法通晓,完全解脱,因为此法能在一瞬间使你完全解脱自在,如果你能安止于此,便不需再去学什么了。
我希望大家都能学习这直观自心的法门,在一开始不需要太久,先从较短的时间开始做起,即使是一瞬间也好,然后尽可能地重覆多练习,这亦能使你对直观自心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直观自心之法也不一定要在佛堂里修,譬如在你喝茶的时候,在拿起杯子到接触嘴边之间的短暂片刻,也可以直观自心本性,先以短暂的时间来修,并且不断地重覆练习,甚至在工作或谈话之中,都可以修此观心法门,逐渐地你就能熟练这个法门了。
禅定功夫的成长,是非常个人的经验,没有那一点能真正让人辨别出你禅定功夫的深浅,但是就你自己——一个修行者本身而言,所有修行的进展都是能感觉得到的,这就好比夏天一到,你就会觉得天气愈来愈热一样,当然,修行的体验是超乎生理上的感觉的。
当你愈精熟于直观自心本性,你的个性就会愈来愈好,烦恼亦会愈来愈少,你会愈加地祥和、快乐,这都是个人内在的感受和体验,若你能精进地修此禅定法门,由于你的努力,你安住于自心本性的能力也会更为强固,自然地慈悲、智慧也就更为广大了,正好比太阳放出的光芒愈亮,一切外在也必定更为明亮一样。
除此之外,所有的无明、暗钝、烦恼,也都将不费力地消失掉;对于这一切障碍毫不费力的消失,那诺巴曾向马尔巴解释道:“如果用绳子在蛇身上打个绳结,蛇不用别人帮忙,也能挣开这个绳结,同样地,由于你能直观自心之清净本性,所有的无明烦恼再也束缚不了你了,一切都像蛇挣脱绳子一样丝毫不费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金刚乘是相当殊胜的法门,因为金刚乘能够使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在金刚乘教法中,我们曾谈到安住于无念无执着的禅定之中,“没有任何念头和执着”可以说是禅定的定义,但这绝不是某种不省人事的状态,而乃是安然地住于自心本性之中,这是远离戏论、是单纯一味的,此为法身之境;然而在直观自性的时候,自心本性也不是一片空白或一片黑暗的,它是清净明朗的,此明净乃为报身之境;而这明净并非有实体的东西,它是空性的、无止境的,这乃属化身之境,故总括来说,心的离戏一味是法身,心的明朗清净为报身,而心的无终无止则为化身。
金刚乘又称为密宗,有很多人对——密宗的“密”感到好奇,为什么金刚乘是秘密的呢?其实金刚乘秘密并不是因为它必需要如此,而是因为要能领受它的教法,必须要发大心的人才可,如果行者无法接受金刚乘的观念,根本无法修得任何成果,因此对于这些非法器的人,公开这种教法便毫无用处了;但对于能真心接受金刚乘,并真正能理解它的人而言,金刚乘就不是秘密了。
此外,大家必须明白:引见自心本性并不就代表我们现在都已经证悟自心本性了,这乃是一个如何去认出自心的方法,证不证悟完全决定在个人,如果你精进,当然对开悟有很大的帮助,而若是你根本不修持,今天听完明天就忘了的话,那也不会有什么帮助了。
直观自心的法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修持,譬如在公园散步时,就可以修此一法门,记住今天所教的要领,观照自心本性,逐渐地你就会对于自心的安止更熟悉,最后便能明白何谓“直观自心本性”了,光是“直观自心本性”这些字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其实质的内涵,一切都必须靠自己来实修,光靠语言文字的解说是不够的,这亦是为何实修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如果你依法精进勤修,将来则必定能获致相当的成就。
若能如法勤修直观自心之法,觉悟的经验必定会一步步地发展出来,这就好比要到某个地方去一样,只要朝目标走,每一个步伐都会令我们更接近目的地,同样的,只要依照着教法,每一次的修持都会使你更接近觉悟。
当然,除了直观自心这个法门之外,止的禅定亦是必需的,修止会使我们产生平静、祥和以及完全的放松,然而你有这些感受时,也切勿刻意地要去追求这些感觉,而应只管继续地修下去,如此绝对可以在直观自心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修行者。
四瑜伽次第入果大手印
修行者如法修行,一步一步地登向佛果,在佛学术语上,有所谓“四瑜伽”,“四瑜伽”的每一个瑜伽都分成三个阶段,总共十二个次第,就像阶梯一样一层一层地愈来愈高;而要爬上最高层,必定要从第一层开始,然后第二层、第三层……,如果没有从最基层开始,百分之百是无法达到最高层的,而直观自心之法,就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第一层,配合上其他如止的修持,努力精进不懈,必能一步步地开发进步。
此外,前面的“引见自心本性”亦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上师的引见自心本性,纵使你看完所有四瑜伽的书,自己照着修,也不会有成果的,这跟不用楼梯就要想上顶楼是一样不可能的。
修行人若能正确精进地修此直观自心之法,并且在四瑜伽的次第上有不断地进展,这个修行者便是噶举派的“传承持有者”,平常大家自称为噶举派的弟子,但并不是噶举派传承的持有者,因为内在的证量并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和发展。
现在我们来谈谈“四瑜伽”每一个修行次第的情况。
“四瑜伽”的第一瑜伽是“专一瑜伽”,其中又分成三个次第。
当行者达到专一瑜伽的第一个阶段时,会产生静和明的感受,但这些感觉并不长久,亦不会同时出现的,即有静的感觉时,就没有明的感觉,而感觉明时,也不平静,这阶段代表着行者开悟成就的可能性,就如同远处有烟升起,便可能有火,或是清晨时东方逐渐发白,表示太阳要出来了一样,这静、明之相,即代表着觉悟的可能性。
到了专一瑜伽的第二个阶段,行者完完全全能安止于定境和喜悦之中,任何念头或障碍都无法干扰。而到了第三个阶段,行者会感受到光明,但这光明并不是开悟时的浮光,而代表着智慧的发展,行者继续修持,光明在心中更加增长,行者会有更敏锐的智慧,能看穿如墙壁、门……等物体,也能预知未来,这都是修行进步的征兆,象征着获取遍知三世的智慧是可能的。
第二瑜伽是“离戏瑜伽”。什么是“离戏”呢?我们的心在最原始时,是本然清净,没有任何造作蒙蔽的,远离一切戏论,这即是“离戏”。
在离戏瑜伽的第一阶段,修行者能了解到心和诸种外象皆非实际存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生不灭的。到了第二阶段,行者不但体悟到心和外象的虚幻不实,同时亦能知道对“一切皆为虚幻”之观念的执着,也是虚假的,故亦超越了这种执着。在第三阶段,行者洞悉了主体和受体间的空性,明了了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执着,也没有谁在执着,也没有什么在被执着,修行者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无明的投射罢了,因为无明,所以有了大小、好坏、长短、方向等种种对立,然而在究竟的实相中,没有何谓大小长短好坏,没有什么东西南北、上下高低,就像我们有所谓东西南北,但对天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方向可言,这种种的分别皆出自无明的造作,而在此阶段,行者能达到一种没有执着的境界。
第三瑜伽是“一味瑜伽”,此时行者能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悟色和空事实上是相同的,同一味儿的,故第三瑜伽称为“一味瑜伽”。
在第一阶段,修行者能觉悟心和外界是无分别的,自我和他人亦是无分别的,是相同的,一切都是无明的造作和蒙蔽,才会有许多的差别和隔阂。到了第二阶段,进一步行者的心和外界一切诸法合而为一,就像水融于水一样,没有分别。到了第三阶段行者便逐渐发出最究竟的智慧,而体悟到万法的究竟实相,就像光线照射在水晶球上,光亦由水晶球而反射到十方一样,由于行者产生了原始的佛智,也就能了悟一切万物诸法的究竟实相了。
在这里我要简单地解释一下意识和智慧的不同:意识是由心所制造出来的念头,没有办法见到未来;而原始的智慧则能在一刹那间遍知三世一切。
第四瑜伽是“无修瑜伽”。
在此之前,修行是为了要发展我们所欠缺的(如佛菩萨的诸种特质),要净除我们必须去净除的(如各种的恶业烦恼),故修行是必要的。然而在此“无修”之境,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去发展,也没有什么需要去清除了。
在无修瑜伽的第一阶段,行者能觉悟到“无修”和“无修者”是毫无分别的,由于这样的觉悟,行者净除了贪、瞋、痴三毒。在第二阶段,修行者则净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此外亦去除了习气。
什么是习气呢?举个例子,现在这房子里有个发臭的东西,当你把东西拿走了,房子里仍然会存有一点臭味,这发臭的东西就好比烦恼障,而臭味就好比习气,故虽然烦恼已被净除,但仍有习气残留,而在这无修瑜伽的第二阶段,这一切烦恼和习气便完完全全地清净了。
到了第三阶段,该净除的已完全净除了,这时已是大澈大悟、大圆满成就的显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者已和金刚总持无二无别,永恒不变,永不退转,这个阶段就是圆满无上佛果的阶位。
介绍完四瑜伽的十二个次第,并亦作了基本的“引见自心本性”之后,再来就是大家要负责去实修了,但若缺乏正确适当的自心引见,自己盲修的话,成就可能就像要画火来取暖、画水止渴一样的不可能了,修习金刚乘,大家要谨记在心的,就是要积聚功德和智慧二资粮,并要实际地勤修止,这些都是在开发成佛所须之特质的道路上,非常基本而必要的努力。
除此之外,如果你亦修持“直观自心”之法的话,可以说佛果已掌握在你的手中,当然这不是说一尊佛陀真会出现在你手上,这代表当你经过上师的教导和加持,以及相当的修持之后,十分可能成佛,意指你和成就的距离已不远了,事实上,“直观自心”一法又被视为上师将成就传给弟子的一个法门,同样的上师也不是真的拿个什么东西给弟子,而弟子握着这东西,就能成佛;上师傅的是方法,指引自心本性,而弟子必须遵照教导修行才能成就。
从我到此地之后,我发现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根本上师,常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根本上师?”“谁是我的根本上师?”“怎样认根本上师?”,要明了何谓根本上师,首先必须知道引见自心本性和证悟自心本性的不同。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可能有许多上师为你引见自心本性,但真正能让你证悟自心本性的上师才是你的根本上师,所以这世上有许多位上师,但每个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师,然而我们也不需因此而局限了自己求教受法的范围,认为“啊!我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师!”。
我们从许多的上师处领受教法,但并未真正开悟见性,然而当这一位上师令你认证了自心本性,他即是你的根本上师,对你而言,他甚至比佛还要重要,许多的上师传给你的教法,为你引见自心本性,但你都不能证悟,而这一位上师成功地令你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这即是其最殊胜之处。
在成佛之前,我们百分之百地可以亲近许多位师父,但都并不称作根本上师,将来真正令你开悟成佛的那位师父,才是所谓的根本上师,而这就像人的一生只有一位父亲一样,所以我们说每个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师,希望大家不要误会了这个意义。
关于四瑜伽的十二个次第,可能有点难懂,但如果你真的遵照这教法来修持的话,很确定的,你的内在必定会照着这十二个次第一步一步地进步发展,一切只是修不修的问题而已,就像你有一颗种子,如果你不将它埋在土里好好栽培,却摆在冰箱里,它怎么可能成长茁壮,开花结果呢?
同样地,在接受了教法之后,我们需要的是精进和努力,不断地修持,四瑜伽的十二层境界,必能在我们身上获得应证。回答一些问题问:希望仁波切能让我们多了解一下实修,而不要讲太多基础理论。答:或许有些人已经知道或读过了这些基础的理论,但反复的温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经由对基础道理的反复温习,我们会产生坚信,深信经由修持,成就是绝对可能的,成就是经由精进而来,而要能非常精进地修行,就必须对基础的道理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问:请问接受了许多灌顶之后,有什么方法能“法法兼修”?答: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灌顶的意义是什么?灌顶是为了给予求法的人一种修持的许可,譬如说你选择了一种法门,经过该法灌顶之后,便可以修这个法了,为了这种许可,你可以要求上师给你灌顶,或是上师对你十分了解,主动给你灌顶。
然而每个灌顶都有不同的戒要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以一种方法来法法兼修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实上这是你观念上出了问题。
现在你接受了很多灌顶,但如果你了解基础理论,知道灌顶是为认识该法门和本尊,而其目的是引领行者至究竟的证悟,那你就没有必要担心那许许多多的灌顶了,但若你的心不清净,接受了许多灌顶,却认为这个法比较好,那个法不好,这个本尊比较有威力,那个没有威力的话,则根本无法开悟了,因为你的心是不清净的!此外,大手印是高深的法门,因为它是“知一而解脱一切”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深入一个法门,即能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你根本不需要每个法门都学都修。
问:在修行当中,能得知未来之事如天灾……等,此是否为一种障碍?
答:修行乃是为了将此心安住于无念的境界,去除任何分别心或判断,所以当念头生起的时候,不管是好是坏,是邪是正,都应直观它们的本质,而不作任何判断,不要认为是好的就贪执,坏的就压抑或逃避,不需有任何反应,将心安止,没有任何判断,这即是定。
如果你能安住于这样的境界,那无论你能预知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但如果你贪执好的,逃避不好的,这便又是心的造作了,经由心的造作投射,一切都可能发生。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能给很多修行人的很大的帮助,而在此你似乎并未明了学习和修行间的不同,在大手印的基础阶段是属于学习,当你将心真正安住,放下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执着时,才算是修行阶段,而若你执着于“不执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时,当然这又是执着了,这是十分深奥的,修行必须不住于一切执着,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无所谓应不应该执着,而必须超越一切。
问:密勒日巴祖师在修持大手印之前,曾经历了极大的苦,而获得大手印教法之后,又在雪山修持多年;我们在社会责任、工作为身的情形下,很难如此地修行,是否仍能接受大手印的教法,修行成就?
答:大家对密勒日巴大师的生平都相当熟悉,没错,密勒日巴为了得到教法,曾经历了极大的痛苦,获得教法之后,又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独自修行,才终于开悟成佛,然而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过去许多的成就上师和传承持有者已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加持力,例如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便不需去经历他师父所经历过的一切辛苦,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发明某种新机器,他必须要去经历一段艰苦的过程去创造发明,因为这是完全新的,然而当新机器被创造出来之后,别人若想要拥有同样的机器并不难,只要照着复制一台就可以了,因此,前人经历艰难困苦,而身为后人的我们,籍着他们的加持力,便不需再去遭遇同样的艰苦了。
而虽然如此,大家也不要误会,以为我们不用像密勒日巴祖师一样辛苦,就不认真修行了,我们仍应尽量修持佛法,和佛法结缘,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有着什么业报,如果不修行,一旦我们死了,便可能因为没有和佛法结缘,而失去了修行的机会了!
但若我们有佛缘,就算现在没有很多时间来修行,将来也会有更好的机会和环境来修持佛法,进而开悟成佛,所以佛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要感谢诸位传承上师,由于他们的艰辛和努力,使我们能领受极大的加持。问:何谓上根利器的修行人?答:上根利器者,是指真正懂得尊敬、珍惜上师及其教法的人,他领受了上师的教导后,即与上师和教法保持坚定不变的关系,并将这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样的弟子就是金刚乘上根利器的人,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伟大的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的上师马尔巴对他并不是很亲切的,马尔巴打他、骂他,甚至有时还羞辱他,但密勒日巴却从未放弃他的上师和教法,这就是上根利器的修行人。问:修密宗的人持咒,是否也会往生本尊的净土?答:持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往生极乐净土;同样地持本尊的心咒,亦能往生本尊净土,然而我们是否往生佛国,都决定在我们的愿。
如果你持阿弥陀佛心咒,也期望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便可能得生极乐世界,持其他本尊的心咒情形也是一样,然而如果你持诵佛号或心咒,但却发愿能化现无量化身来救度众生的话,由于这样的愿力,只要有众生需要帮助,你就能化身在该处。所以一切决定在愿,就像射箭一样,箭要往那儿射,都要看你的靶在那里。问:持命气在身体上那个部位?答:我无法指出持命气的位置,因为它是一种气,不只是持命气,甚至其它四种气也没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但是在这儿我可以说一说它们的功能。以持命气来说,它是生命之气,有的时候人病倒或失去觉知,若有持命气,就很容易再活过来,这就是它的功能和本质,但如果失去了持命气,那无论什么药物或方法,都没有用了,由此可知,持命气是十分重要的。
我也曾提到其它四种气是从持命气中产生的,如果气流失了,能量精力也就流失了,故我提到一些保存气和能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我们体验到气的完全能量,大家可能会好奇:当一个人完全保存了气时,会是什么情况呢?大家也许听过一些以前的修行成就者的故事,他们为修禅定连续几天几个月不吃东西,却仍能保持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这即是气存于体内的现象。
问:什么样的活动或行为会让我们失掉这五种气?
答:通常一般人都逐渐地在流失这五种气,但不是很快,就像皮球漏气一样,慢慢地,而当我们生起比较强烈的烦恼,如发怒生气的时候,气就会流失比较快。问:修行者是否要放弃父母兄弟及夫妻之情?答:学佛修行,并不是一定要放弃家庭、亲戚或朋友,学佛真正要放弃的是我们的五毒,故若能舍弃五毒烦恼,那么不管有没有配偶,或有没有和亲戚朋友相处,都是一样的自在,但若你不能摒除五毒烦恼,那不管你身在何处,都一样会有问题,所以修行的人要放弃的,不是家人朋友,而是五毒烦恼。问:密法强调一师一本尊,此意义为何?答:一师一本尊的说法让很多人产生误会,没错,密宗强调一师一本尊,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说有了一位上师之后,就不能再跟别的上师学法了,这是大家要先弄清楚的,其次,所谓一本尊是指以一个本尊来修持,假设你对某一本尊特别虔诚,并能修持此本尊之法,那么在本质上来说,你所修持的本尊,即是一切本尊的总持化身,故你不需要再去修持别的本尊法了,然而由于某些因素,你或许会觉得,比起你原来所修的本尊,你会更想修另一本尊之法,在这种情形下,有另一本尊是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一切本尊的本质都相同,但却仍有许多种形式化现的原因。
而再谈到一师的问题,此一上师乃是圆满你修行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令你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人,所以是“一”师,因为一旦你成佛,就不再需要别人来教导你修行了,所以我们称这位上师是根本上师,然而在此之前你绝对可以有许多上师,并从他们那儿领受教法。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法语》
摘要
序
余自民国二十年四月,经友人介绍在南京净觉寺西康诺那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
皈依,迄二十四年五月 上师奉命入康止,亲近师尊约有四年。 上师慈悲宏愿,和
蔼宜人,传法疗疾,日不暇辍。凡有质疑问难者莫不引经据典,巧譬开示,智珠在握
,各满其愿。不才每闻诸居士或自行请益之事,辄笔之于书,资为印证,日久积成巨
幅。今者红白两教一代大祖师己于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在西康宣慰使任内示寂矣。回
首往事,天人悲仰。 上师为七世转生活佛,事理一如,心境不二,显密渊邃,莫测
高深。观于西康祝庆寺莲花生大士转生之红教祝庆大喇嘛,郑重遗嘱将一切大法均嘱
托诺那。名闻康藏之白教大德贡噶呼图克图,尤以师礼尊事 上师。而班禅大师对
上师行持亦推崇备至。综此数事,可知 上师之应化东土实继达摩西来之第二人矣。
不才受熏陶,愧无以报,谨将历年笔录编纂成书。非敢以蠡测海,妄贪天功,不过公
诸同好,略报佛恩于万一已耳!所录问答都二百条,间有词义不畅或不称师旨者,尚
祈 海内大德、同门居士相互参正,进而教之是幸!是为序。
皈依金刚乘弟子贝嘛把藏唵识于衡阳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岁次丁丑夏历十一月十五日
隱藏文字
例 言
一、本书问答有闻诸诸居士,问者亦有自问者,亦有由各居士所抄示者,均根据纪录
材料,秉笔直书,未敢参加私见。
二、本书问答共二百则,编纂层次为由近及远,自浅入深,渐次导入无上智慧为顺序
。
三、上师汉语尚未十分畅达,其开示之佛学名词有汉语,亦有藏文。纪者不懂藏语,
遇有藏文名词时,只得会意翻译,其中不称师旨之处在所难免。阅者如遇有疑问
时,可就王理成、韩大载、陈圆白、梁鼎甫、王右瑜、倪寿川、何叔达诸居士;
或向其他同门善信参访印证。
四、本书所录问答以能公开者为主,其余从略。但内有数则均为无上密宗,似不应列
入。惟纪者为报佛恩,亦不惜和盘托出,公诸同好,凡我同门幸鉴谅之。
五、上师开示多随机感。有多人同问一事,而所答不同;亦有无意中作无上开示,当
时不明其旨,事后方能意会者;又问者如存有成见时,则大半随顺问者之意为对
,或答以「可以」、「亦可以」。如一人前后同问一事,在问者未存有成见时与
存有成见之开示亦不同。亦有问者心中想问、尚未出口之事,上师即就心念欲问
之事作答,旁观之人不知对何人所说者。方便虽陈于万法,旨趋皆归于一乘。本
书所录问答似有数则前后矛盾,实为上师对机说法。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
者设身体验之
六、上师应化东土共十二年,皈依之人无从计数。务望同门善信,各将所闻于 上师
之言行编纂成书,广为弘扬。
七、十方善信如愿翻印本书广为弘扬者,功德无量。
【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法语】
金刚乘弟子贝嘛把藏唵纂录
金刚乘弟子刘德真校订
问: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因缘将来趋势如何?
答:释迦佛之显教法门已盛行过,将来是大密宗法门要盛行到全世界,到全世界均信
仰密法时,天下太平。以后密法又渐渐衰落,众生痛苦亦渐渐增多,慢慢到无佛
法时期,经无量年后,弥勒佛再行降生。
问:密宗之因缘如何?敬乞开示。
答:在无量劫以前,因众生心性纯厚,故佛法并不分宗派。自第一尊阿达尔妈佛传于
毗卢遮那佛,再传于五方五佛,均为求自心明白之一法,并无其他法门。自五方
五佛以后,再有十方诸佛。五方佛中之西方阿弥陀佛,传净土法门于千手观世音
菩萨,千手观音看众生根基不一,乃开方便法门,分为显教、密宗、发菩提心三
法,以应机感,普度众生。至释迦佛在人间传授密宗因缘,是因当时印度有某王
爷供养释迦佛及众弟子吃饭,释迦佛劝王爷学佛。王爷笑应云:「学汝之法要苦
修,并要修多年才能修成,此种法我不愿修;如有无碍于妻子财产,且立时就能
成佛之法,我就愿修。」释迦佛早知王爷是大密宗根基,当时亦笑应之,即传授
密法。一传之后,某王爷心地顿然明白,立时成佛,王爷家人同时成佛者亦甚多
。当时释迦佛之众弟子均疑师父有私心,并说:「我们抛妻别子,跟师父受苦多
年,还得不到大法;王爷仅供养一饭,便传他立地成佛大法,一定是师心不平等
」。释迦佛乃对大众解释云:「汝们都是显教根基,王爷是密宗根基,各有因缘
不同。诸佛如来普度众生,均随机感,并非师心不平等。」经解释后,众弟子有
信者,仍有不信者。从此密宗法门即流布于人间。至于西藏密宗之由来,释迦佛
早有悬记。经云:「我涅盘后八年,地名孙噶纳,有人从莲花化生,具足一切神
通智慧,能降魔外,能广传无上密法。」即指莲花生大士而言。大士生而成佛,
在印度弘扬密法八百余年,后由藏王礼聘入藏,弘扬密宗,乃由印度流传至西藏
。嗣后师师相传,以至今日,此为密宗大概之因缘。
问:「喇嘛」二字如何解释?敬乞开示。
答:「喇嘛」二字,含义甚广。简单言之,「喇」字汉译义为诸佛之心;「嘛」字汉
译义为众生之母。「喇嘛」者,谓以诸佛之心,视十方含识,均如慈母心爱之子
女,要普度众生均了生死之谓。故「喇嘛」二字,含义甚多。如释迦牟尼佛,可
称释迦喇嘛;阿弥陀佛,亦可称阿弥陀喇嘛;班禅大师,亦可称班禅喇嘛;其余
均可类推。
问:密宗行人对于师父之信仰心是否要紧?
答:当然要紧。弟子如不信仰师父,或反对师父,便无感应,就无功德。
问:康藏大德甚多,拜师求法,谅必容易。
答:康藏规矩,师父收徒弟很不容易。师父对徒弟要看三年,看他变心不变心;徒弟
亦要看师父三年,能否作我之师父。彼此将心看明白后,再传小法;小法修三年
后,再传稍高之法;大约要十二年后,才能得到师父之大法。甚有一生得不到师
父之大法者很多很多,现在汝们真便宜了。
问:上师在母腹时,能记忆前生之事否?
答:记得甚清楚,并在母腹即啼哭不休。
问:上师在母腹中为何啼哭?
答:哭众生痛苦与众生难度,并且度不尽,因时在腹中啼哭。我母认我为怪物。
问:上师出世后,能记得前因否?
答:记得,但渐长渐忘。我生下十个月时,因得重病,父母请喇嘛念经,各喇嘛之形
貌及所用法器,均记得清清楚楚;到五六岁时,又完全不记得。我前年在黑廊街
办事处,有人抱一二岁之幼女来见我,彼见我即呼曰:「汝是我的儿子。汝是吃
我的乳长大的。」某急止之。我细问幼女何年生我,生我何处,均对答甚详。后
二年又抱来见我时,我问其前因,则尽忘矣。此事仅告汝一人。
问:此女,是否上师今生之母?她所对答之话有根据否?
答:不错。
问:有人记载上师之生日,为乙丑年五月十五日丑时。又有记为乙丑年五月十五日寅
时者。不知上师是丑时生,抑为寅时生?
答:我是丑年五月十五日属老虎时辰(指寅时)所生。我所生之年月日时,均是甚猛
烈星宿当值,故我脾气甚大,有许多人骂我不像喇嘛样子。
问:上师甚慈悲,并不见得有大脾气。
答:我向来脾气很大,我对于我兄弟,他初次犯过时,我劝诫他不要作恶事;第二次
犯过,我就斥骂他;到第三次又犯过时,我就打他。西康人见我打兄弟,所以都
骂我不是喇嘛,我自己亦想我不像喇嘛样子。
「记者谨按」: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依密宗之理,凡成就之人不论打人骂人,
均可消灭被打骂者之无量业障,均是功德。
问:上师见河水就发头昏,是何因缘?
答:此是我之业障。贝雅达赖师父对我讲过,当莲花生大士由印度来西藏时,我是大
士弟子中之武将。我因战时投水而死,所以到今世见水就头昏。
问:上师夜间睡觉有无梦事?
答:有梦,清清楚楚,不颠倒。
问:上师幼年读过几年书?
答:我幼年入庙读六个月书,一切经典自然都明白。经典之文字,人人所见相同;而
经典之意义,则人人心中之见解各不一样。
「记者谨按」:经典之文字,人人所见相同,此肉眼相同也;而经典之真义,则
因各人道功之深浅不同,故其心证之境界,亦因之不同。
问:上师几岁出家?有几兄弟?
答:我七岁出家,我居长。另有一弟一妹,我弟在我昌都被俘时走散。以后我到北平
时,他在甘肃,尚时常来信;现已好久没通信。
问:上师修道闭过几年关?
答:前后闭关二十多年(又有闻闭关十三年者)。
问:上师在拉萨蒙难,居土牢几年?
答:六年。
问:闻上师在西藏脱险时,尚有遗骸留存土牢中,不知确否?
答:他们都如此说,并且说著何衣服,葬在何处,为众目所共睹,大概不实有罢。
问:上师之师父贝雅达赖祖师是否即身证佛。
答:是的是的,是即身证佛。涅盘时,身缩尺许故。
问:上师之师父贝雅达赖祖师是何佛菩萨之应化身?
答:贝雅达赖祖师是金刚手菩萨之化身,体貌甚威严,心甚慈悲。无论何人拜见祖师
者,均不敢仰面而视。又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之忿怒像,达摩祖师又是金刚
手菩萨之化身,故称为大势至菩萨之化身亦可,称为金刚手菩萨之化身亦可。再
溯其源,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之心所流露,而阿弥陀佛之心,即诸佛之心,故
谓为阿弥陀佛之化身亦可,谓为诸佛菩萨之化身亦可。
问:贝雅达赖祖师是密宗红教第几代祖师?
答:贝雅达赖祖师自阿达尔妈第一尊佛算起,是第三十一代之祖师;自毗卢遮那佛算
起,是第三十代之祖师;自释迦牟尼佛算起,是第二十八代之祖师;自莲花生大
士算起,是第二十四代之祖师。惟莲花佛以前之祖师,多是印度祖师;莲花佛以
后之祖师,多是康藏祖师。
问:贝雅赖祖师之弟子有多少即身成佛之人?
答:我同门师兄弟中即身成佛之人很多。
问:莲花生大士为何佛菩萨之应化身?
答:莲花生大士是合阿弥陀佛之身、千手观音之口、释迦佛及一切佛之心而成,为诸
佛菩萨身口意之三密金刚应化身。释迦佛早有悬记。又阿弥陀佛是法身佛,观音
菩萨是报身佛,莲花生大士是应化身佛,功德并无差别。如照密宗供养,中间供
阿弥陀佛,上手供观音菩萨,下手供莲花生大士,则谓之法报应三身并列,功德
甚大。
问:修莲花生大士法是否往生西方净土?
答:当然往生西方,因大士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故。汝愿生西,命终时,大士即直送汝
往西方;如愿往生其他佛土,大士即送汝所愿往生之佛土;如愿往生大士之佛土
,即接引汝往生大士之佛土——愿生何佛土,即生何佛土,无不如愿成就。
问:修莲花生大士法是否往生西方净土?
答:当然往生西方,因大士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故。汝愿生西,命终时,大士即直送汝
往西方;如愿往生其他佛土,大士即送汝所愿往生之佛土;如愿往生大士之佛土
,即接引汝往生大士之佛土——看汝愿生何佛土,即生何佛土,无不如愿成就。
问:修莲花生大士之法有何功德?
答:莲花生大士是诸佛菩萨身、口、意三密和合之金刚应化身。大士之法身即阿弥陀
佛之法身,与阿达尔妈佛无二无别;大士之忿怒金刚像,亦即诸佛菩萨之报身。
大士为方便度众生,又示现无量无边应化身。修大士法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简单言之,能具足息增怀诛,普度一切众生大威德;且能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
法,显密圆通,不破戒律,顿开智慧,才辩无碍,得大智慧,成就金刚不坏身;
且能具足大威权,及一切神通。其余如去病、免难、长寿;牲畜繁盛,衣食具足
,获大福利;夜梦吉祥,梦中预知吉凶;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所生诸灾
难疾病;家运吉祥,旅行平安;避免不祥星宿与丧嫁葬娶年月日时分一切不吉之
灾险;制诸外道,摧灭妖魔;一切神鬼无不恭敬听命;且能消灭破戒、谤佛、谤
法、谤僧、妄语、恶口等罪业;一切干痨等难医难死诸病,均得痊愈;求免灾难
即免灾难,求长寿即长寿,求子即得子,求财即得财,求权即得权,求往生西方
即往生西方,求菩提即得菩提,以及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满足。每月夏历初十日
为莲花生大士普度众生之大纪念日,此日修大士法功德更大;即平日修大士法,
亦有无量无边功德。
问:莲花生大士为西藏开山祖师,密宗行人修祖师法甚要紧吗?
答:修祖师法当然要紧。
问:求上师慈悲,传授莲花生大士最高之法,以便修持。
答:汝们对于莲花生大士还不大相信吧,以后慢慢再传。
问:莲花生大士与贝嘛密扎佛是何因缘?并有无差别?
答:莲花生大士与贝嘛密扎佛为印度同时大德,彼此互为师友,且同在西藏弘法,故
因缘甚深。莲花生大士在西藏应化因缘完了之后,即骑天马由西藏回印度传法,
后再骑马飞往大士佛土。贝嘛密扎佛在西藏应化因缘完了之后,即向东来,到中
国五台山成佛示寂。现五台之金刚洞,即贝嘛密扎佛成佛之地。若照身分而论,
彼此均是喇嘛,惟大士年长于贝嘛密扎佛。如同时供养时,应将大士供于上手。
又贝嘛密扎佛为毗卢遮那佛之化身,大士为阿弥陀佛之化身,照五方佛之顺序而
论,应将贝嘛密扎佛供于上手。又大士比较威武,对天龙八部均用命令差遣;贝
嘛密扎佛比较文雅,对天龙八部之差使,则用招请,此为不同之点。
问:求上师慈悲,传授莲花生大士卜占吉凶法,为大众指示迷途。
答:莲花生大士卜占吉凶法,诚心叩祷,极有灵感。除另有观想法及密咒外,兹简单
传授如左:
一点之例
一、问病人:则病虽重而不死,但须放生并念经咒服药等事。
二、问一切所求:则有中等希望,颇费周折。如多念观音圣号,或持六字真言,
当可如愿成就。
三、问战事胜负:则属中等。如多念观音圣号,或持六字真言及白伞盖咒,结果
得胜。
四、问闻有敌人或仇人袭击我,或暗害我之事:则多念白伞盖咒,敌人或仇人即
不来袭击我,或不来暗害我。
五、问交某人为朋友如何:则某人为不良之人,不宜与交。
六、问家务:则稍有麻烦。多念白伞盖咒及观音圣号,或持六字真言,则可无事
。
七、问行人回否:则行人虽心想回家,但一时不能回来。
八、问小孩出家为喇嘛如何:则有始无终,先好后不好。
九、问小孩能否长大:则颇难养,如多放生,则可长大。
十、问有无儿子:则子息甚难。如多行供养佛及放生、布施、念经咒等功德,则
可得子,否则无望。
十一、问求功名是否成就,或现有功名是否长久:则为中下。如多行供养,布施
放生,则可有成,亦能长久。
十二、问牛马羊等家畜,是否兴旺:须多念金光明经咒,可望兴旺,否则不旺。
十三、问求财或经商吉凶:则属中下。如多念四皈依咒及莲花生大士经咒,即可
望成就,否则无望。
十四、问购置房屋田地及一切产业:则多念地藏王菩萨圣号或地藏王经咒,可望
吉利,否则不利。
十五、问请求上官之事:则属中下。如多念观音菩萨圣号或观音经咒,有望;否
则请求之事,难以如愿。
十六、问拜师交友,或请医生,或雇佣人等事:则不佳。如多念莲花生大士及药
师佛经咒,则可转吉。
十七、问重病服某医生之药如何:则属下下。如多念经咒及放生,则可转吉;否
则不吉。
十八、问失物:则不易找回。如多念药师佛经咒并放生,则可找回。
十九、问争斗或坏人想图谋财物等事:则多念观音经咒,或观音圣号,或莲花生
大士经咒,或供关圣帝君,则可如愿。
二十、问家畜如何:则多念观音经咒即吉,否则凶。
三点之例
一、问财寿如何:则多念长寿佛咒,即有财及延寿。
二、问出外办理某事如何:则多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即可办到,否则不成。
三、问战事胜负:则多供养护法,一定得胜;否则难胜。
四、问有人想害我,或旅行路上有人打劫否:则一定无人想害我之事。
五、问寻人或寻朋友:则多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及供养护法,一定找到。
六、问家务如何:则向吉祥天母供养,家中即可无事。
七、问行人回否:则一时不回,将来必回。
八、问学佛如何:则一定可以成佛。
九、问欲帮助佛教之人,办理救众生之灾难事如何:则一定能办到。
十、问女人生子否:则多念观音菩萨圣号或经咒,及放生,即能得子。
十一、问小孩能否长大:则多念长寿佛咒及放生,必可长大。
十二、问求财,或问牛马羊等家畜是否兴旺:多念金光明经咒,即可如愿。
十三、问经商吉凶:则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及供养护法,一切皆吉。
十四、问购置房屋田地等产业,或建盖房屋如何:则念观音经咒及供养佛,一
切皆吉。
十五、问一切所求,或请求之事如何:则念四皈依咒及莲花生大士经咒,一定
如愿。
十六、问请教师,或请医生,或雇佣人:则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及四皈依咒,一
切皆吉。
十七、问病人服某医生之药如何:则某药不宜服。
十八、问病人遇何鬼:则无论为男女病人,所遇均为女鬼,烧香纸送之。
十九、问失物。则仔细寻找,即可找得。
二十、问争斗,或坏人想图谋财物:则多念白伞盖咒可成。
二一、问买家畜如何:则买马骡吉,买牛羊不吉。
四点之例
一、问寿元,或问病人死否:则多念《金刚经》、《大般若经》,及多放生,
即得长寿,病人亦不至死。
二、问经商或行人回否:则供养关圣帝君,并祈祷,则生意兴旺,行人亦回。
三、问战事胜负:多念四皈依咒及白伞盖咒,并供养护法,可保不大败,但亦
不能大胜。
四、问交友:则现在所交之友不好,将来另有好友。
五、问家务:则念《金刚经》及莲花生大士经咒,家即平安。
六、问派遣之人是否回来:则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及供养护法,一定平安回来。
七、问学佛如何:则不好不坏。
八、如掌政权或掌教权之人问行政吉凶:则供养莲花生大士及十八罗汉即吉。
九、问小孩能否长大:则放生并多念《金刚经》并长寿佛咒,或可长大,但甚
麻烦。
十、问女人生子否:则供养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及多放生,一
定得子。
十一、问马牛羊等家畜如何:则念金光明经咒、财神经咒,稍好,但仍有麻烦
。
十二、问经商:则念观音菩萨圣号或经咒,或念莲花生大士经咒稍好,但不易
积财。
十三、问购置房屋田地等产业,或新建房屋:则多念地藏王菩萨圣号或经咒,
即好,否则不好。
十四、问求功名以及一切所求:则念莲花生大士经咒,及行布施,即可如愿,
否则无望。
十五、问请教师医生雇佣人:则医生一定来,并且好,教师或佣人,则一时不
能来,来必甚好。
十六、问病人及服药如何:则念地藏王菩萨圣号或经咒,与长寿佛咒,必好。
十七、问失物如何:找是找得到,但不易找。
十八、问争斗,或坏人想图谋财物:则不好。
十九、问家畜:则牛羊好,其余家畜均不好。
五点之例
一、问寿元:则寿元甚长,如长寿佛。
二、问出行及出外办事:则宜不去为好,否则凶。
三、问战事胜负:则多念白伞盖经咒,并不打为好,否则败。
四、问家事:则念吉祥天母咒,及金光明经咒,即吉。
五、问拟往某处办事如何:则不去为宜,去亦无益,且反多麻烦。
六、问行人来否:则不时不能来。
七、问学佛如何:则不能成佛,但衣食无亏。
八、如掌政权或掌教权人,问办理行政如何:则初好,结果不好。念莲花生大
士经咒与《大般若经》较好。
九、问小孩能否长大:则多念观音菩萨圣号或经咒,并莲花生大士经咒,及放
生,或可长大,否则甚难。
十、问家畜如何:则不甚好,如多念金光明经咒,则可稍好。
十一、问一切所求或经商如何:则念莲花生大士经咒,观音菩萨经咒或圣号,
并供养佛,则稍好,否则不好。
十二、问购置房屋田地产业或新建房屋如何:则不好。
十三、问请求上官及一切所求之事如何:则不好,不如不请求为宜。
十四、问请教师、医生或雇用人如何:则不好,要另请。
十五、问病人服药如何:则药不宜服,如病虽沉重,但不至死。
十六、问鬼缠病人如何:则念金刚手菩萨经咒,或念大势至菩萨经咒,即好。
十七、问失物如何:则一时找不到,将来听得到,但仍找不到。
十八、问争斗或坏人想图谋财物如何:则念莲花佛经咒,并供养护法,可得大
胜,或图到财物。
十九、问购买家畜如何:则大畜好,小畜不好。
二点之例
一、问病人好否:则多放生并多念经咒稍好,但仍有危险,恐难好。
二、问一切所求之事如何:则念莲花佛经咒,并向护法供养,一时虽不能成功
,将来可以成功。
三、问战事胜负如何:则不宜打,打则必败。
四、问是否有人想害我或暗袭我:则念白伞盖经咒,并供养护法,他人即不来
害我。
五、问交友如何:则不宜交。
六、问家务如何:则多凶,念《金刚经》、《大般若经》,并供养护法,则稍
好。
七、问行人在外吉凶,或问行人回否:则念莲花佛经咒,行人在外平安,并一
定回来。
八、问学佛如何:则多求本尊与莲花佛加被,一定可以成佛。
九、问办理政务之事如何:供养一千尊佛,并念一千遍《金刚经》,及供养护
法,则现在未来均好。
十、问女人生子否:则多行布施放生,一定生子。
十一、问小孩能否长大:则必能长大。如灌长寿佛顶,及念长寿佛经咒与放生
更好。
十二、问家畜如何:则甚好。如念金光明经咒及财神经,则更好。
十三、问一切所求之事及经商如何:则吉。如行布施并念莲花佛经咒,则更好
。
十四、问购置房屋产业如何:则念地藏王菩萨经咒,及观音菩萨经咒、莲花佛
经咒,即好;否则不好。
十五、问请求上官之事如何:则念四皈依咒、莲花佛经咒,并供养护法,即可
如愿。
十六、问请教师医生或雇佣人如何:则念莲花佛经咒,及供养护法即好。
十七、问病人服药如何:则此药不宜服。
十八、问病人遇何鬼缠:则有多鬼相缠,多烧纸钱,即好。
十九、问失物如何:则是意想不到之人偷去,不易找回。
二十、问争斗,或坏人想图谋财物如何:则首领不利,不宜行之。
二一、问购买家畜如何:则单蹄者好,双蹄者不好。
问:红教历代祖师,叩求开示。
答:第一代祖师阿达尔妈佛。第二代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第三代五方五金刚
。第四代释迦牟尼佛。第五代金刚手菩萨。第六代格乃布道尔极金刚。第七代谢
尔逊哈金刚——以上为印度祖师。第八代莲花生大士(印度第八代祖师,西藏第
一代开山祖师)。第九代那恩克林宝金刚。(以下为康藏祖师)第十代赤松唵德
布最金刚。第十一代一心抄嘉金刚。第十二代道尔极登九金刚。第十三代穆彩真
恩宝金刚。第十四代燃恩宝杂宝金刚。第十五代任真乾宝金刚。第十六代道有嘉
姆崔金刚。第十七代缩那恩求藏金刚。第十八代唐同恩嘉宝金刚。第十九代贡敢
尼妈金刚。第二十代扎雅格道金刚。第二十一代扎雅贝扎金刚。第二十二代夏嘎
嘎姆村金刚。第二十三代报推萨埵金刚。第二十四代扎西嘉姆抄金刚。第二十五
代东把叶格金刚。第二十六代东把嘉姆村金刚。第二十七代贡桑西拿金刚。第二
十八代贝嘛勒旱嘉姆抄金刚。第二十九代贝嘛诺宝金刚。第三十代门九尔那姆克
多尔极金刚。第三十一代贝雅达赖金刚。
「记者谨按」:第三十二代之祖师,为西康宣慰使普佑法师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
图,法名成立嘉姆抄,又名嘎纳喇嘛,享寿七十三岁。
问:阿弥陀佛与长寿佛有何差别?
答:并无差别,长寿佛是阿弥陀佛之报身佛。譬喻汝们军人,著军服时即为长寿佛,
著便衣时即为阿弥陀佛之理相同。
问:观世音菩萨是何佛之化身?
答: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之化身,因阿弥陀佛见无量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在六道
中受无量轮回痛苦,尚迷而不悟,不知回头,故悲从中来,双泪俱下,右泪即变
化为观音菩萨,左泪即变化为白度母,来普度众生。
问:阿弥陀佛之眼泪怎样变为观音菩萨?
答:眼泪变为人身,再拜阿弥陀佛为师父,就修成观音菩萨。
问:观世音菩萨有两臂观音、四臂观音、八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知还有多少化
身?
答: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有无量无边化身,算不出数来。
问: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之功德如何?
答:观音菩萨久已成佛,因慈悲心大,所以又倒驾显菩萨身,普度众生。总而言之,
如无观音菩萨,则诸佛菩萨亦难以普度众生。
问:康藏地方修观音法之人多不多?
答:在康藏地方一百人中,几无一二人不信佛教。凡小孩到能讲话时,就教念六字大
明。至于一般喇嘛居士修观音法者甚多,修观音法而成就者,亦甚多甚多。
问:修观音法比修其他诸尊法,是否有速得成就之功德?
答:观音菩萨慈悲心最大。修行人以慈悲为根本,能如观音菩萨之慈悲,就成为观音
菩萨,成就很快。
问:何以见得观音菩萨为慈悲心最大之菩萨?
答:观音菩萨慈悲度众生之事迹,无量无边。恭敬观音菩萨,当然度汝;就是不恭敬
他,甚至毁谤他,观音菩萨亦慈悲度汝。我讲个故事汝听:往年西藏某喇嘛庙有
一傻子喇嘛,某傻喇嘛脾气很倔强,又很愚蠢。因他一无所长,故管家喇嘛派他
专管佛菩萨面前装油点灯之事。照西藏规矩,佛前灯火应该昼夜不断。某喇嘛因
好吃零物,每到天黑时,就将油灯吹灭,并且说:「菩萨!菩萨!天黑了,汝们
睡觉罢。」他每天如此,将灯吹灭之后,就将灯油偷出庙外,换零物吃。后被当
家喇嘛发觉,乃将他大行申斥一顿。他被申斥后,气愤不过,心里想:「这一定
是菩萨告诉当家的,不然当家喇嘛何以知道?我非打那位多嘴的菩萨不可!」如
是手拿一根木棍,到泥塑之释迦佛面前,将棍子指释迦佛说:「释迦佛,我知道
汝是不乱说话的。」又到阿弥陀佛面前,指指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汝是很
慈悲,大概汝亦不告诉管家。」又到观音菩萨面前,将棍子指住观音菩萨之头说
:「这话一定是汝说的,我非打汝不可!」如是举棍便打那泥塑之观音菩萨,菩
萨忽将右手遮护其头,并且口里说:「我没有说,我没有说!」他听见菩萨讲「
我没有说」的话,气得更大,便厉声说:「一定是汝说的,汝还赖嘴。」偏说偏
打,观音菩萨忽然举体飞升空中。他仍以棍指空中观音菩萨说:「汝赶快下来,
如不下来,我非打汝不可!」那时全庙喇嘛惊闻此事,均赶来向空中叩问情由。
观音菩萨乃将被打情由,告诉他们。大众喇嘛均叩求观音菩萨恕罪,并求飞下来
。观音菩萨对大众说:「汝们能听我的话,我就下来;不然,我就不下来。」大
众又叩问吩咐什么话。观音菩萨说:「汝们不要责罚某喇嘛,并且仍要派他掌管
灯油,因为他好吃零物,如无油可偷,他就没零物吃,汝们如能听我的吩咐,我
就下来。」大众又叩头说:「一定照菩萨所吩咐办。」如是观音菩萨一飞,飞到
其他喇嘛庙去。至今某庙飞去观音菩萨之座子,仍然存在。某庙飞来一尊泥塑之
观音菩萨,亦仍然存在。汝看观音菩萨慈悲不慈悲?
问:上师所传之十一头忿怒观音有何功德?
答:我所传之十一头观音是特别观音法,对于一般不劳而获之众生,有最能消灭一切
罪业,及消灭一切灾难危险、早日成佛之功德。
问:马王金刚是何佛菩萨之忿怒金刚?
答:马王金刚是千手观音之忿怒像,亦即阿弥陀佛之忿怒金刚。
问:大威德金刚是何佛菩萨之忿怒金刚?
答: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之忿怒金刚。
问:修大威德金刚法,是否先修文殊菩萨法,再修金刚法?
答:是的。
问:修大威德金刚法,何以要先修文殊菩萨法?
答:文殊为大威德之根本,大威德为文殊之金刚像。先修文殊法,再修金刚法,则本
立道生,易于成就,且无危险。若遽修金刚法,苟能一心不乱,弊病尚少;如心
性不一,或坛场与衣冠不洁,供品缺乏,或不如法,则金刚之护法认为不敬,甚
有使行者发生意外不如意之事。若先将文殊法修熟,已与大威德本尊发生密切关
系,一切护法均大威德之眷属,再修金刚法,纵稍有不到之处,护法亦不为咎。
问:金刚手菩萨是何佛菩萨之化身?
答: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之忿怒像。又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之心所变化,故为
阿弥陀佛之化身。
问:修金刚手菩萨有何功德?
答:修金刚手菩萨法,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简单言之,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
魔外,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所生诸灾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命终时直生西
方净土。因金刚手菩萨是统辖一切金刚护法,辅助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故。
问:绿度母是何佛菩萨之化身?
答:绿度母是阿弥陀佛人中所变化之大菩萨,就是南海观音菩萨。
问:修绿度母法是否往生西方净土?
答:当然是往生净土,因绿度母为阿弥陀佛之化身故。
问:修绿度母法有何功德?
答:修绿度母法,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对于避毒免灾,尤有特效。修绿度母法之功
德,大概与修观音法之功德相等,一切在世出世法,有求必应,无不满愿。
「记者谨按」:修绿度母法之功德,可详参上师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在南京
登隆巷驻京办事处传授「二十一度母大法」之开示,即知详细。
问:绿度母何以全身为绿色?
答:诸佛菩萨均有五身五色。绿度母为阿弥陀佛人中所变化,与北方金刚不空成就佛
之颜色相同,故全身为绿色。
问:绿度母之坐势,一腿盘坐,一腿伸直,不知是何坐法?
答:此为半截金刚座。一般女佛菩萨是盘左腿,伸右腿;男佛菩萨是盘右腿,伸左腿
但亦有特别不在此例者。
问:南海观音菩萨有头戴风帽,身穿白衣之女像,又有全身为绿色之金刚佛母像,不
知功德有无差别?
答:一是出家修道之服饰,一为修道成佛时之样子,功德并无差别。
问:密宗行人修阿弥陀佛法,或修观音法,或修金刚手菩萨及绿度母法,功德有无差
别。
答:并无差别,均为阿弥陀佛之化身故。不过观音为表示慈悲,金刚手为表示忿怒,
绿度母为表示智慧。譬喻大树枝叶虽多,但根子是一样。一法即一切法,功德相
等。
问:阿弥陀佛所变化之诸佛菩萨不知有多少?
答: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应化身之佛菩萨,无量无边,算不出数来。总而言之,千
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
问:准提佛母是何佛菩萨之化身?
答:准提佛母是阿达尔妈佛佛母之化身,修准提法,功德甚大。
问:鸠摩罗什法师是何佛菩萨之化身?
答:鸠摩罗什法师,是阿弥陀佛之心、金刚萨埵 之身、文殊菩萨之口,以及诸佛菩萨
之身、口、意和合而成之应化身。
问:鸠摩罗什法师是何处人?
答:法师生在中国,长在印度,所以能懂好几国语言文字。
问:鸠摩罗什法师既是诸佛菩萨之应化身,不知有无神通?
答:当然有神通。我讲个法师故事汝听,法师到中国译经传法时,他有太太。但对于
弟子是不许有妻室。因此众弟子均质问法师说:「师父可以有太太,何以不许我
们有家眷。」法师对众弟子说:「汝们给我买包绣花针来,并给我预备洗濯水。
」众弟子就照师父的吩咐去办。法师又说:「给我打碗米醋来。」弟子又买碗醋
来。法师又说:「汝们将绣花针打开,放在醋里给我。」如是,法师连醋带针一
口一口吞下肚,再去洗濯;洗濯之后,将针由毛孔洗出来,一针不多,一针不少
。众弟子均甚惊讶,问师父是何道理?法师对大众说:「汝们能将绣花针喝下肚
去,又能洗得出来,便可娶妻生子;不然,就不许有家眷。」如是众弟子均相视
无言。
问:鸠摩罗什法师能吞针,又能将针洗出来,是何理由?
答:就是密宗气功的道理。
问:孔夫子是否佛菩萨之化身?
答:当然是佛菩萨之化身。
问:孔夫子是何佛菩萨之化身?
答:孔夫子是文殊菩萨之化身。文殊菩萨早已成佛,亦即是诸佛菩萨之化身。因汉人
均信仰孔夫子,故康藏人称汉人是文殊菩萨之弟子,对汉人有相当尊敬。
问:孔夫子是圣人,不知有无咒语?
答:有咒语,孔夫子之咒语有消灭年月日时分一切不祥灾晦与百无禁忌功德。
问:太上老君是否佛菩萨之化身?
答:太上老君是千手观世音菩萨之化身。
问:修太上老君法,有无出三界,了生死之功德?
答:汝能修到太上老君一样罢了。
问:佛教法门与道教法门有何差别?
答:佛法讲心,为无漏因。道法多讲运气炼丹,为有漏因。各有因缘,各有功德。
问:关圣帝君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答:关圣帝君是佛教护法,中土归他所管,故供养关圣帝君甚要紧。
问:供养关圣帝君有何功德?
答:有消灭一切妖魔与一切灾难功德。军人供养关圣帝君功德更大。
问:发菩提心之大小,在果位上有何差别?
答:如发心自己成佛后,再来度众生者,其证得之果为罗汉;如发心度尽众生后,自
己才成佛者,其证得之果为菩萨;如发心自己是佛,一切众生均是佛,平等平等
,无人我之相者,其证得之果为佛果。密宗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均以发大菩提心
为主。
问:密宗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均以发菩提心为主,但不知应如何发心,方可称为大菩
提心?
答:密宗行人,第一须发大菩提心及守持密戒。盖发心为因,证佛为果,有多大之因
,即结多大之果。密宗行者之大菩提心,即安乐利益众生;视十方众生犹如自身
,犹如慈母之爱子女;普愿十方众生,一切业障苦恼等,均归我代受;我之一切
功德,均普施十方众生;众生都去成佛,我愿入地狱,为众生受苦,视成佛与入
地狱为平等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为众生,不为自身——观世音
菩萨、地藏王菩萨之誓愿如此。若如此发心,便是大菩提心,便与观音誓愿相合
。我即是观音,即是弥陀,即是十方诸佛。其余发愿,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便知详细。
问:密宗行者普为众生祈祷消灾延寿,亦是大菩提心否?
答:普为善道众生及自身冤亲眷属,求消灾延寿则可。如为恶道众生,求消灾则可,
求延寿则不可。譬之如为牛马畜生、地狱三恶道众生,祈祷延长寿命,则适以延
长其苦恼也。
问:佛教行人持戒是否要紧?
答:当然要紧。戒为根本,如不持戒,则如建筑房屋,不筑墙脚,空中起楼阁,终起
不成。
问:显教持戒与密宗持戒,有无差别?
答:显教持戒,到尽形寿为止。密宗持戒,永远不断,众生不空,暂不犯戒。一般人
见修密宗者身穿皮衣,口食酒肉,总以为修密宗之人很快活,但不知密宗行人之
心比什么人都苦。
问:密戒应如何守持,方不犯戒?
答:密戒很多,稍不经心,即易触犯。简单言之,密宗行者身、口、意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念念事事为善,无一念一事为恶;念念事事为佛为众生,无一念一事为
自身,便是守戒。如一念不生,念无念念,修无修修,证无证证,方为真持密戒
。
问:密宗行人持戒,有无大小差别之分?
答:密宗有罗汉戒、菩萨戒、大密宗佛戒之别。如发心小,我自受戒日起到尽形寿,
誓不违犯戒律者,是罗汉戒。如发心大,我为普度众生持戒,自受戒日起,到自
己成菩萨时止,不违犯戒律者,是菩萨戒。如发最大心,我自受戒日起,十方众
生不空,我永远持戒不断者,是为大密宗无上佛戒。戒之大小,视发心大小而定
。
问:密宗供品有用海螺供佛者,是何理由?
答: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凡有请求吉祥如意之事者,释迦佛均加持海螺赐人。以海螺
供佛,能有事事吉祥如意之功德。
问:供养诸佛菩萨是否要供品丰富,功德方大?
答:诸佛菩萨均慈悲度众生。供养多寡,无差别心。不过供养护法,要合仪轨,功德
方大。
问:酒肉为显教大戒,密宗用酒肉荤腥等物供佛,且行者多不吃素,是何理由?
答:生佛之心,因净垢不同,故视一切物品亦不同。以人心视酒则为酒;如阿修罗心
视酒,则酒即为刀枪剑戟争斗之物;如饿鬼心视,酒则又为猛火;若以佛心视酒
,则又为普度众生之大甘露。譬之食物,从上口食者,则视为洁净之美味;从下
排泄者,又视为污秽之废物,此均为凡夫心垢净差别之作用。
从前西藏有两弟兄,兄则富有,学显教;弟则贫苦,学密宗。将到过年时,其兄
罗列无数珍宝供佛,且诩于人曰:「今年供品之珍多,莫我若矣!」弟则一无所
备,临到除夕,乃将尿粪等物供佛,并祝告曰:「诸佛是无差别心者,我因贫,
无力办供,只得以此表敬心。」诸佛菩萨均在空中同声赞叹为佛子。其兄闻之,
始知弟已成佛,乃大发惭愧心。
密宗供酒,尝为显教所讥笑。盖显教只知酒为乱性之物,不知为供养诸佛金刚之
大甘露。至于食肉,则口中虽食肉,心中未尝食肉。所谓诸佛菩萨饮酒食肉,心
常清净者也。若说吃荤有罪,试问吃素者能否不吃饭喝水?既须吃饭喝水,则一
米之来,既劳人畜之力,又耕死寄生在田地中无量众生生命。即一水之中,亦不
知含有多少细微众生,并须经过众生许多劳力,方能到口。我不劳而获,安享其
成,岂非罪之大者?吾人以此色身,生于罪恶渊薮之娑婆浊世,无论何人,亦难
免罪业。故修佛之人吃荤,固是有罪,要时常发惭愧心;吃素亦是有罪,亦要时
时发惭愧心。如吃素者,存个我吃素无罪,汝吃荤有罪之心,则无量罪业即隐伏
于此傲慢心中。但密宗行人最要注意者,供酒则可,自饮则不可。如必须饮酒时
,一瓜子壳许,并观想为甘露则可。如已修证成佛,能如我师父贝雅达赖祖师尝
饮酒数石,自己不醉,而旁观者均大醉,则又另当别论。食肉则可;如为自己贪
口腹而杀生或教人杀生,则不可。如已修证成佛之人,能杀死众生,又能令其复
活,或者能如莲花生大士度恶性阐提,将人杀死,或杀其夫而度其妻,弹指间,
即能将死者灵魂送往西方极乐世界者,此亦另当别论。否则如为自己而杀,即虽
蛩子之子,亦不能将他夹死。又如故将不洁之物供佛,又或狂饮,及为自己而杀
生,则犯密宗根本大戒,死后必堕地狱。其间几微之理,不可不慎思明辨。
问:密宗供养应如何供养之,功德为最大?乞略开示。
答:密宗由浅入深,由小而大,约可分为四部,故供养法很多很多。小密宗以庄严佛
堂与珍美供品为供养。因坛场庄严与供物珍美,常可引起行者之喜慰心、深信心
、虔诚精进心,以及其他见者闻者之恭敬心、随喜心、信仰密宗心,故功德亦很
大。至于大密宗之供养,则无甚庄严之佛堂与甚精美之供品亦好。有甚庄严之佛
堂,与甚精美之供品更好。其供养法约分为三种:(一)将十方地水火风空为供
养,谓之外供养。(二)将自己身体生命、妻室儿女、冤亲眷属、家中所有金银
财宝,以及十方众生之身体生命、金银财宝、什物器具等为供养,谓之内供养。
(三)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深信密法,毫不生疑;虔诚精进,永无疲厌;六度
万行,平等普度;守持密戒,毫不违犯;片刻不忘失菩提心;众生苦恼,我愿代
受;一切功德,回向众生――以此供养,谓之心供。一切供养,心供为最。至于
无上密宗,则我是佛,佛是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人法皆空,心境俱寂,真
心本净,法尔常恒。有佛堂、有供养亦好;无佛堂、无供养亦好。盖小法则仪式
繁多,法愈大,则仪式愈简单也。若以供养日期而言,则每月夏历初八日,为一
切男佛金刚、菩萨普度众生之纪念日,男人于此日,任何物品皆可为供,功德最
大。每月夏历十五日,为一切男女佛、菩萨、金刚佛母普度众生之大纪念日,男
女于此日,任何物品皆可为供,功德最大。每月夏历二十五日,为一切女佛、菩
萨、金刚佛母普度众生之纪念日,女人于此日,任何物品皆可为供,功德最大。
又此三日及平时,不论男女供养,功德都很大。
问:密宗灌顶大法有几种?其灌顶功德如何?又参加灌顶之人有无限制?乞略开示。
答:灌顶法很多很多,简单言之,约可分为大灌顶、说法灌顶、观像灌顶、结缘灌顶
,但各种灌顶之功德均相等,并无差别。至于灌顶功德之大,不可思议。凡修金
刚法者,如未经上师灌顶,即不能入堂修道。譬之往年国家立太子为储君,即为
将来承袭王位之候补人。密宗灌顶功德即将凡夫一手提升为佛子,将法权交给佛
子。灌顶后之身、口、意,即佛之身、口、意。事上虽未成佛,理上已是成佛,
即佛之候补佛,犹如太子是候补皇帝一样。
诸佛菩萨均是慈悲度众生,故灌顶时除必要之灌顶外,无论何人均可参加,并无
十分限制。唯灌护法顶,则因各护法因地上之誓愿不同,不能普遍参加,须有一
定限制。
问:如小孩参加灌顶大法会,或啼哭喧扰,不知有碍于清净法场否?
答:无碍!无碍!小孩哭啼以及鸟鸣犬吠,均是众生应有现象,佛无差别心。
问:修法地方好坏,对于感应与成就,有无关系?
答:当然有关系,如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成佛之道场,五台、峨眉、九华等处,是文殊
、普贤、地藏王诸大菩萨成佛之地。在此种名胜地方修法,当然蒙佛加被,易于
成就。但修大密宗者,则不拘地方好坏,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到处是佛土,并
无差别心。
问:据说密宗行人修某尊法时,宜用某种念珠,其说是否有理?
答:照密宗之理,修某尊法,须用某种念珠。譬如观音法用水晶,或用菩提子念珠;
修长寿佛法,用珊瑚念珠;修金刚法,用金刚子念珠,功德最大。但法门甚多,
所用念珠种类亦甚多。最好有一串凤眼菩提子念珠,修一切法均可通用,功德最
大。
问:凡夫烦恼甚多,心难清净,应如何对治?乞求开示。
答:修显教怕烦恼,修密宗不怕烦恼,烦恼越多越好。譬之大树,枝叶、花卉越多,
则所结之果越大;如枝叶干枯,将成死树。亦如烦恼干枯,难以结果之理一样。
问:初学持咒时,心如野马奔驰,难以清净。应如何用功,方有进步?
答:心到何处,魂到何处。先念念在心中,一字一字想得清清楚楚用功。汝心在两乳
之中间。
问:持咒时,我一人持咒,观想为一切众生持咒,如此作想,功德大否。
答:一人持咒,观想为一切众生持咒,功德甚大。此为密宗之理,因菩提心大故。
问:用手转之经咒,与口念之经咒,其功德有无差别?
答:用手转经咒时,观想为本尊之功德,与口念经咒之功德相等,并无差别。康藏之
人,如过四十岁尚无手转经者,他人即赠以手转经。因年过四十,寿命日促劝其
及时用功故。
问:持咒之人常有护法护身否?
答:凡修佛人只要学得一个「阿」字,便有无量护法拥护,何况持诵真言?密宗行者
如法诵咒,常有无量善神、天龙、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如护自目。即
以散乱心持咒,亦有无量金刚及其眷属,昼夜随护。不令魔王得其方便。唯行者
道功未深,无由自知耳。
问:在不洁净之处持诵佛号或持密咒,不知亵佛否?
答:有净垢之分者,为众生心;佛是无垢,无差别心者。发心小者,则有垢净之分;
发心大者,则无垢净之别。唯护法咒,因各尊之誓愿不同,则禁忌甚多,此又不
可不知也。
问:如清晨起床,未经盥洗,口手不洁,亦可拜佛或持咒否?
答:与上项所答之理由相同。举一隅,其他三隅,亦可反证。总而言之,密宗行者行
住坐卧,佛不离心,心不离佛,不可片刻忘失菩提心,为最要紧!
问:有人闻其友人云:凡修密宗者,无论持诵何咒,必须经阿阇黎亲行传授与灌顶后
,方可持诵;否则即为盗法,不但无功,且为有过。不知是何理由?叩求开示。
答:凡经上师传授之咒,行者持诵功德甚大;如未经上师传授而自行持诵之咒,则功
德较小,其差别只在功德之大小。任何经典,亦未言有盗法之罪,盖十方诸佛均
普度众生故。再者经上师所传之咒,行者可以转传他人;未经上师传授之咒,只
可自诵自修,不能转传于人。若伪说已蒙上师传授,而转传于人,则有妄语之罪
。行者如欲持诵某佛之咒,但又苦于无阿阇黎师传时,可在坛中供一某尊佛像,
供养礼拜,至诚忏悔后,即叩求某佛亲口传我某咒,再自诵三遍,并默想本尊亲
授于我,一切功德均已赐给于我。如此作法所得之咒,与阿阇黎所传者功德相等
;但只能自修,仍不能转传于人。
问:上师所传之咒,如有发愿持诵者,亦可转传否?
答:一切普通咒语,可以转传;特别法,汝们恐怕不能传;还有最特别之法,祗要一
说,就失去密宗之真理,便成不到佛。
问:念佛号与持咒之功德如何?
答:念佛或持咒,均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众生从无量劫来身、口、意所作之业障,
譬喻是一件很污秽之衣服。念佛持咒或供养礼拜忏悔等事,是用肥皂或石硷洗净
衣上之污垢一样,祗要天天勤洗,自能洗净。故念佛持咒之功德,就是洗净身、
口、意之三业。久而久之,三业清净,便自成佛。
问:「四皈依咒」是何意义?敬乞解释。
答:简单解释,就是皈依喇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四宝之意。
问:「四皈依咒」之功德如何?敬求开示。
答:「四皈依咒」为学密人根本大咒,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我讲个故事汝听:往年
西藏有某信佛人,他常持此咒。与他同住之人有许多不信佛者,暗中商议设法陷
害他。但西藏法律,杀人是犯大法,所以他们商议暗害不明害之法。彼时适某山
有母老虎生产小虎。老虎洞在悬岩绝壁,人迹不能到之地方。洞上面适有一株古
树,树根生在石岩内,树干横斜在外边。如上树能向下看见老虎洞。某日,那些
不信佛人往邀某信佛人,说:「某处有只大虎,正生产小虎。我们都看过,汝亦
去看看。」那人不知是计,欣然同往。其实他们早用锯将树干锯得很深,只要爬
上树,就要折断。他们同到树前,一致怂恿他爬上树去看老虎。他上树后,那被
锯之树,加以人之重量,树干忽然折断,连人带树跌下老虎洞里去。那时母老虎
正出洞打食,只小虎在洞里。他心想我已身在虎穴,四面悬岩,又无路可走,只
得待老虎回洞吃他。并一心念「四皈依咒」。忽然「呼!」的一阵风响,母老虎
衔著野兽回洞。他更怕得厉害,紧闭两眼,随他吃。老虎初见人时,发出凶恶要
吃人样子。再过一回,渐渐不凶恶,将打来之野兽,去喂小虎。到第二天,老虎
又出洞打食。回来,看看那虎,不像昨天那样凶恶。他仍然念咒,并且心里说:
「昨天、今天,老虎因为打著野兽,所以不吃我。一定是待那天打不著食时,再
来吃我。」到第三天,老虎又出洞打食。回来,并将吃余之兽肉,用脚送一块给
他吃。以后人与虎日见亲睦。到第四、第五天,亦送兽肉给他吃,因此未至饿死
。某日母老虎又要出洞打食,伏在他身边,用尾巴轻轻打他,虎意是要他骑在背
上。他当时明白虎意,就骑上虎背,两手抚住项毛,老虎「呼!」的一声,将他
驮出洞来,平安回到家中。那些不信佛人,忽然见他回家,甚为惊讶。他把经过
情形向大众说明。如是那些不信佛之人,从此都很信佛。
问:诵观世音菩萨之心咒「六字真言」,有何功德?
答:「六字真言」为观音菩萨微妙心印,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为十方诸佛所赞
叹。若书六字大明,如同书三藏法宝。如诵六字大明,三世业障悉得清净,了脱
生死,究意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降魔、治病、增富、救贫、消灾、延寿
,救百千难苦,摧灭贪嗔痴,闭塞轮回路,历代眷属俱得超生,腹肠诸虫,亦得
证果;又具无量三昧法门,日日得具足六波罗密功德。一切金刚护法、天龙八部
,无不欢喜拥护。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不但持诵书写与观想等,始有功德
。只要此真言著于身,触于手,耳有所闻,目有所见,或藏于家中,或书于门上
,或展旗扬幡,凡沾此法味者,任何众生,亦得生死解脱之因,同证菩提道果之
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凡未成佛,求寿,求子,求福,求权,求消灭一切地
水火风空灾难危险,以及一切所求,无不如摩尼宝珠,各满其愿。总而言之,六
字真言之功德,就是佛之智慧来讲,亦穷劫难尽。若以现在藏经上所载之功德来
讲,亦要讲三年方能讲完。
「记者谨按」:按西藏《甘珠尔经》中摘要所述六字真言之功德,有下列之十种:
(一)去一切鬼魅妖魔等害。(二)除一切寒热痰气等病。
(三)救度一切水火刀兵等苦。(四)得一切福德寿命等自在。
(五)除一切贪嗔痴慢疑等根本诸烦恼。(六)除一切破戒诸恶。
(七)消灭诸障,获得十地五道。(八)念十万遍,能闭三途门
。(九)念百万遍,能度六道众。(十)念千万遍以上,决得菩
提果,成佛无疑。
问:「六字真言」本为六个字,何以上师所传之咒为七个字?
答:我所传之咒多一字,为观音菩萨之心印。多此一字,功德更大。
问:大悲咒与六字真言之功德有无差别?
答:没有差别。「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之长咒。「六字真言」是观音菩萨之心咒,亦
为「大悲咒」之心咒。长咒为多赞叹请求观音菩萨普度众生之意。譬如汝们向长
官说话,多说恭维赞叹话,再说请求话,就成为长咒。开口即说请求话,就成为
短咒。但目的所请求之事是一样。请求凡夫,要说得理由充足,方能得允许。至
于观音菩萨是无差别心者,多说请求话与少说请求话,均一样感应。最要紧是自
己要信得过,我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是我,这才是真正修观音菩萨。
问:持诵「白伞盖佛母真言」有何功德?
答:修白伞盖佛母法,具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大威德。凡遇怨敌,能使其自行惊扰退避
;天魔外道,悉皆降服;并摧毁一切巫蛊、诅咒、禁语。行者苟非寿限已满,则
决无短命或夭寿等危险。又可避免一切地水火风空、刀兵、星变、饥馑、牢狱等
灾,又可免疯魔、服毒、善忘等病,以及一千八十四种灾难;如夜梦不祥,及耳
目见闻魑魅魍魉显形等事,均可潜消;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修此法或持此
咒者,常得日月星斗欢喜拥护,而降吉祥。如书写持诵或供养此咒者,功德相等
。如发愿往生西方者,命终不堕六道,直生净土。又《楞严经》亦有此咒,惟《
楞严经》上之咒,是释迦佛化佛所说;我所传者,是释迦佛化佛母所说,名词虽
同,其咒则异。此咒比《楞严经》上之「白伞盖咒」功德尤为殊胜。现在印度康
藏之外道黑教,邪法甚厉害,如想害某人,他口念诅咒,即使某人变为牛马畜生
,他就骑上所变之马驰骋而去。或将所变之畜即行宰杀,亦不犯法。或自己变为
猛虎,将仇人吞噬,他亦不犯法。如遇此种邪法时,只要念七遍「白伞盖咒」,
他法就不灵验,他自己亦变不成猛虎;想害之人,亦变不成畜生。又我前在四川
时,有宜昌人皈依弟子,他将我所写之「白伞盖咒」供在家中。他家甚富,彼时
有变兵往他家抢劫,他无法,只得将门关闭。变兵到他房屋外,总是打圈子,绕
房而走,始终找不著门,不能进屋。因此,未受损失。总而言之,修白伞盖佛母
法,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问:持白伞盖长咒与持心咒,其功德有无差别?
答:持长咒与持心咒,功德并无差别。长咒为多赞叹请求之意;持心咒,我就是本尊
,本尊就是我,故功德相等。
问:持诵「六道金刚咒」之功德如何?
答:「六道金刚咒」可译为「带成佛咒」,即佩带身上,亦可成佛。此咒普度众生,
有无量无边功德。凡耳闻此咒声,或目睹此咒字,或身手触著此咒,均消灭三世
业障,将来均得成佛。又此咒对于超度死亡众生,功德尤大。死亡众生虽已堕恶
道,亦可出离,往生净土。生前如多念此咒,则死后焚身,即得舍利。此咒因缘
是阿达尔妈佛传于毗卢遮那佛。在毗卢遮那佛时,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时
有一大河与某湖相连,因天旱水涸,致河水与湖水,亦因之干断。湖内之鱼,天
天被乾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将湖内之鱼捞起来,一担一担送到河里去。但天旱
甚剧,将此一担鱼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时,又见有许多鱼都干死了。某人叹气说
:「得救的众生少,不得救的众生多,众生真难度!」彼时毗卢遮那佛化身对他
说:「众生度众生,当然得度的众生甚少;如以佛法度众生,则众生自能普度。
」某闻此言,即求毗卢遮那佛传授普度众生之法。毗卢遮那佛乃授以此咒。某念
咒七遍后,所有已死之鱼均往生西方净土;未死之鱼,均消灭无量业障,随后均
得往生成佛。此「六道金刚心咒」具有不可思议功德之大概情形。
问:上师所传之「治病咒」有何功德?
答:此咒在康藏为极密之咒,能治百病及各种奇病。当藏王聘请莲花生大士到西藏时
,彼时西藏为邪魔鬼怪之渊薮,人民患各种怪病很多。当时既无良医,又无药材
,人民非常痛苦。莲花生大士起身来西藏时,千手观音乃传授此咒。此咒有能治
一切病苦与一切邪病之功德。为人治病时,有时亦可用拳打脚踢,消灭病人之罪
业,方易见效。不过疾病是由个人之业障而来,如三次治不好,必是病人罪业太
重,必须病人自行发心忏悔,方有感应。
问:避免刀兵水火及一切地水火风空之灾险,以何佛菩萨之经咒,功德为最大?
答:诸佛菩萨均普度众生,功德并无差别。若用单独之密咒,则绿度母二十一咒,各
有各咒之特别用法,功德甚大。若普通咒语,则用绿度母之总咒,或用观世音菩
萨之六字大明,有避免一切不可思议地水火风空,与毒蛇、猛兽、邪魔、外道等
灾难危险,无量无边功德。
问:诸佛密咒之功德如何?乞略开示。
答:诸佛真言均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十方诸佛皆从陀罗尼所生;若无真言,终不能成
无上正觉。诸佛密法,为佛佛相传之秘密心印,其功德唯佛得知,非因位菩萨所
可解证。真言境界,因地菩萨尚非其境,凡夫安能知其功德之大小?兹将诸佛密
咒功德,约略言之如下:(一)或书写咒语置于佛像中、塔中、铃杵中,或书于
幢上、堂殿上、门户上、素纸竹帛墙壁上、木板上,凡有众生得目睹者,或身手
触著咒语者,或在咒语之影中过者,或咒语上所积尘土被风刮落于身上者,均得
消灭无量罪业,将来均得成佛。(二)或书咒语于帽内,戴于头上;或书咒佩于
身上及衣中;或书于幡上,风吹幡动,其幡所指方向与被风所吹众生;或书于钟
、鼓、铃、铎、螺、钹等出声物上;或有人诵咒闻其声音者,一切众生均得消灭
无量罪业,将来均得成佛。(三)或书写咒语置于山上、水中;或在江河沐浴时
诵咒;或天雨时仰空诵咒;或刮风时风中诵咒;或对太阳诵咒;或对火光诵咒;
或诵咒超度亡人,一切地水空众生,凡得沾法味者,均消灭无量罪业,将来均得
成佛。(四)一切众生,纵有五无间罪之罪、诸佛不忏之业,一沾真言法味,罪
业悉皆消灭,来世生诸佛国,何况亲持诵者?且诵咒之人所出言语,或善或恶,
一切天龙八部闻之,均为清净法音。至于诵咒者如求子,求寿,求福,求财,求
避免地水火风空等一切灾厄,求菩提,以及一切所求,无不如愿;一切灾难,无
不消灭。唯在行者深信诚求,不得于密咒功德生疑心,为最要紧。
「记者谨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云:「凡持诵人不受十五
种恶死:一者,不令其人饥饿困苦死。二者,不为枷禁杖楚死。
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五者,不为虎
狼恶兽残害死。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 。七者,不为水火
漂焚死。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九者,不为蛊毒所害死。十者
,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者,不
为恶人厌魅死。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不为恶
病缠身死。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
又《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云:「诵咒之人得四种功德:一者,
临命终时得见诸佛。二者,终不堕诸恶趣。三者,不因险厄而死
。四者,得生极乐世界。」又《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云:「若有
四众,受持斋戒,专心持诵神咒七遍,不杂异语,当知是人现世
定得二十种胜利。云何二十:一、身无疾病,安隐快乐。二、有
先业力,虽有病生而速除愈。三、身体柔软,皮肤光泽,面目鲜
明。四、众生爱敬。五、密护诸根。六、多获财宝,随意受用。
七、所有财宝,王贼水火,不能侵损。八、所作事业,皆善成办
。九、所有种植,不畏恶龙霜雹风雨。十、若有稼穑被灾横所侵
,持诵神咒,加持灰或水,经七遍已,于其田中八方结界,上下
散洒,灾横尔时皆即除灭。十一、不为一切暴恶鬼神罗刹等吸夺
精气。十二、一切有情见闻欢喜,爱乐尊重,常无厌足。十三、
常不怖畏一切怨雠。十四、设有怨雠,速自消灭。十五、人非人
等不能侵害。十六厌魅咒诅,蛊道不著。十七、烦恼缠垢,不数
现行。十八、刀兵水火不能伤害。十九、诸天善神,常随拥护。
二十、生生不离慈悲喜舍。
问:密咒不可思议功德已蒙上师开示,但一切所求须如何祈祷,方易得有感应?
答:修金刚法,一切所求,无不立有感应。其难于感应者,不是佛之不灵,唯在心之
未诚耳。祈祷之理能如青年妇女头发燃火时,一心扑救头燃之心以求之,则千求
千应,万求万感矣!盖青年妇女视头发为唯一之美饰品,爱头发如同生命,其救
头燃之心最切;若年老妇女则凡心渐退,重视头发之心已不及青年人之切,故其
救头燃之心,亦恐不及青年人之诚恳矣。